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需要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型关系。通过分析当前“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多中心治理”.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存在劳资和谐的可能性,但我国当前劳资关系的现实与之存在差距。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很不完善,公有制经济改善劳资关系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要使劳资和谐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必须从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角度推进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改革:继续提高国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国有企业的劳动民主;改革垄断企业的分配制度;加快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建设国家的新理念。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有机组织系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只有企业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中西方自古就有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我们党在目前形势下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概念,必须在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健全强有力的利益实现保障机制,再结合以和谐文化重构和谐社会的心理支撑机制,相信中国可以破解这个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是社会整体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为企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社会环境,而构建和谐企业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建设和谐企业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6.
邵广军 《经济导刊》2007,(11):126-127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从建设和谐校园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发展与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的迫切要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必须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发展都必然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只有公平的发展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发展,而且需要公平,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胡朝 《发展研究》2012,(7):61-65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并且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和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张瑞 《经济师》2012,(4):115-116
大学德育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德育创新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对其“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特点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和谐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巨大飞跃;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试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今年5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是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和谐文化建设问题。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基础。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和认真把握好以下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左玉新  陈建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38-239,316
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和谐家庭开始,通过建设和谐家庭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以使社会的和谐建立在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之上,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  相似文献   

14.
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形态的认识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总产品和本国国力为分析的出发点,把弄清社会各产业、行业及企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比例关系作为分析的基本视角,论证了一般商品流通包含危机的可能性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危机的现实性,并重视对非市场关系的经济因素的分析。这些都是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科学特征,因此,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坚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社会管理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特质。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的阐述,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思潮引领者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现实意义,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在内容上又是交叉重叠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当中发展和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基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变革都具有深刻的经济背景。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因此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的经济关系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从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文化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终极目标。和谐文化视域下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创造和睦的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活力,让人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人民各方面的权利,着力养成民主意识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刘昊 《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45-246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使广大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以各种方式让广大师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和重大作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凝聚广大师生的人心,并为之提供不竭的奋斗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