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险制度是收入再分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调节企业与职工之间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企业是社会保险费用承担的最主要一方,职工个人也承担了一部分的费用,从我国现实来看,五种社会保险受益人都是职工一方,有的直接是全体职工,也有的是职工中的某部分人群.社会保险是我国企业与职工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显著增进职工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收入再分配规模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贫困人群的数量增加,收入再分配问题被广泛关注,加强收入再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收入再分配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需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察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2年在四川、黑龙江、湖南、山西、江苏、海南等省采用经验分层和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城乡入户问卷调查,对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宏观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包括了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本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但是的确存在一些扩大收入差距的制度安排。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现今社会人口流动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相比以往具有很大的结构性调整,其中社会保险是收入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建立起了保险意识,参与社会保险能够有效降低失业、工伤、生育等状况对职工收入造成的影响。本文在深入研究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收入再分配实践中,由于存在不到位或扭曲现象,致使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发生逆调节效应.本文针对我国再分配领域的实际,就再分配制度建设应着重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经过百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中国如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尤显必要.以中国国情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实行福利国家模式,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宜.因此,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鼻祖的德国的做法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我国来讲,社会保障工作已经成为保证社会稳定,完善养老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社会保障工作中,要想取得积极的管理效果,就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使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能够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实现社会保障再分配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募集资金的作用,扩大社保资金来源,完善社保收支体系,积极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促进作用,保证社会保障资金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万山 《时代经贸》2011,(10):111-112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经过百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中国如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尤显必要。以中国国情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实行福利国家模式,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宜。因此,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鼻祖的德国的做法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收入再分配实践中,由于存在不到位或扭曲现象,致使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发生逆调节效应。本文针对我国再分配领域的实际,就再分配制度建设应着重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裴晓勇 《经济师》2013,(12):61-6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我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制度不合理。文章认为,我国可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壮大私营企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第二、三次分配制度来解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嵌入的经济"正致力于转变为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同样在经济发生突破性变革时,我们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在不断地以上升的趋势发展,这种现象足以让人咂舌。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此,国家为了缩小了贫富差距,利用其职能提高了再分配的能力。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分析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能力,从中解析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政府履行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之一,对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公平收入分配作用发挥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亟待提出有效对策,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收入分配作用的切实发挥。  相似文献   

14.
养老保险作为收入再分配中重要调节手段,一直被认为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目前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是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本文主要研究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功能,并且针对养老保险统筹收入再分配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税制可以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消费结构及规模的差异,城乡居民所负担的税收也会有所差异.本文结合《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和《中国住户调查年鉴》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主要税种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税收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均具有逆向调节作用,在农村地区逆向调节作用更明显,但城乡的逆向调节程度都在逐渐弱化.鉴于税收对城镇与农村的再分配效应差异,我国应该进一步调整现行税制结构,完善收入监控机制,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用于要素配置、初次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来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收入分配边界概念,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均衡模型,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某一地区收入分配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流入者是某一地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净受赠者,那么,劳动力流入使得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边界收缩,至少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如果此时给予流出地劳动力转移支付,将使流入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到一个合理水平,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所有居民都会获益.此结论不仅对发达地区政府针对外来劳动力流入采取的限制政策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也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合作,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李雪 《经济师》2014,(1):6-8
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是世界许多国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目前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还有待加强。前不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本刊记者有幸阅读了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韩玉玲教授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的文章,现以访谈的形式加以整理,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公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即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是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原则的。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其互济、共济的原则,是社会保障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在其制定和运行中也必须体现公正公平。结合中国现实,本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应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再分配倾向的决定:对既有文献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再分配倾向决定领域的既有文献进行详尽考察,认为从内在动力角度来理解各种决定因素才是根本,归纳提炼了再分配倾向决定的四大动机:经济利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公平信念动机和声誉理想动机。再分配倾向决定的四大动机通过不尽相同的理论逻辑机制和多种实证影响因素对人们的再分配倾向产生影响,四大动机的框架为实证研究中的因素筛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于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提出应用实验手段的重要性,并应注意宏观变量对再分配倾向的内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