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针对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流动这一当今特点,深度分析了人员流动的原因及企业防范策略,降低人员流动为企业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郝智宾 《发展研究》2011,(1):110-112
一个稳定的团队是企业取得不断前进的重要保障,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过高的人员流动成本往往成为发展的瓶颈。金融危机期间,不少企业无法兑现对员工的加薪或晋升承诺,为这些员工日后的跳槽留下隐惠。随着危机过去,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人员流动也将掀起热潮。员工尤其核心员工的大量流失,不仅会对企业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还会使内部人心浮动,外部流言不断,对刚刚经受危机重创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巨大挑战。本文将首先针对当前企业人员流动现状分析其原因和问题所在,继而以“以人为本”的观念为指导,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员工需求入手具体研究企业的留人对策,分别从薪酬体系、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人力资源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浅述完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榕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29-130
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员的流动和安置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合理安置分流转岗人员,深度挖掘人力资源,已成为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道课题。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5.
物料采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许多企业对采购工作重视不够。企业采购人员知识层,次偏低,人员流动频繁,同时现代采购流程日趋繁杂,物料材质日新月异,供货渠道变化不定。为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和市场调查,采用适当策略使物料采购更为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企业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的流动率过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意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人们思想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活跃。企业人才一般都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更换环境,到它处谋求发展,这就导致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而且流动速度、频率有加剧的趋势。高频流动使企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影响了工作质量,加大了管理的困难,降低了培训的效率。高频流动的企业常常陷入招聘──培训──流失──招聘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无法估量的损…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及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均对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有显著积极作用。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政府创新偏好在创新资本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以及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之间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两类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结论对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4—2007年《中国大企业集团》年鉴中按行业划分的劳动工资数据,分析了内、外资企业的工资差异。研究发现,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和非研发人员的劳动者报酬基本低于内资企业,但其研发人员的劳动者报酬则基本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研发人员较高的劳动者报酬引致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但这种反向流动并未削弱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最后本文提出"通过引资途径的改变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一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企业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人下岗失业、转岗流动。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段话揭示了职工转岗流动的深层次原因。转岗流动是技术进步的产物。马克思曾经分析过...  相似文献   

10.
李蕾 《时代经贸》2006,(8S):52-54
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寿命只有40年,北京中关村的企业平均寿命大约只有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企业的短命迫使人员频繁的流动,员工的大进大出,也为队伍的稳定以及团队文化的一至性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参与人员的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引导人员的合理流动,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对于今后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及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一点思考,以下就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配置、执业资格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培训等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IT企业的留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金玲 《经济师》2002,(4):133-134
IT企业由于发展速度快 ,人才需求倍增 ,且人员流动频繁 ,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使企业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 ,文章提出了一些IT企业留住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献对参与产学研互动是否会正向或负向影响科研人员的学术绩效尚未形成一致结论。本文搜集参加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的共3 524名科研人员的相关数据,考察参与学企人员流动形式的产学研互动对其学术绩效的影响,包括对国际和国内论文发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学企人员流动对学术绩效既有正向促进作用,也有负向削弱效应。结果表明,参与计划对特派员国际论文发表的促进作用大于国内论文。参与后,特派员国际论文发表的增长速率有显著增加,而国内论文发表的增长速率却明显减低。且高层次院校科研人员参与学企人员流动比一般院校人员获得更高的国际论文产出。本地科研人员参与学企人员流动能够比区域外人员获得更高的国际论文产出。研究结论对平衡科研人员学术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政府产学研政策、学研机构行政机制和企业管理策略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养老保险欠、逃费方式 不确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的数量。我们集体企业就存在员工流动.生大、季节性强的问题。比如建筑和施工企业,由于职工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少,因此集体职工多数下岗,而大量雇用民工,人员数目不固定,很难核定纳入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数。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企业考核一个区域市场成功与否的标志主要是看销售业绩。于是乎,在“只问结果、不问过程、销量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销量不但更难达成,营销区域内还出现了许多令上级头痛的问题甚至是怪现象:产品越来越难卖,价格越卖越低,促销越用越多,人员怠工越来越严重,人员流动也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6.
江建华 《当代经济》2006,(9S):16-17
一、“流动之家”服务品牌推出背景 2003年初,中共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丽水市公路客运西站时,挥毫泼墨写下了“流动之家”四个大字,作为对客运西站全体干部员工的寄语。希望这座全省硬件设施、服务环境一流的客运西站,能在服务过程中成为广大旅客的另一个家。“流动之家”寄予了一个市委书记对丽水文明城市建设的殷切期望,更表达了楼书记对道路运输企业和服务人员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7.
全清华  杨晓华  王波 《经济师》2013,(1):225-226
在企业生产和发展所需的诸多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全,当前的中小企业在吸引和利用人员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当前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企业的管理者,人员流失不但给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并且强大了竞争对手。文章阐述人员流失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止中小企业人员流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库克曲线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克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在增长期过后出现下降并且低水平徘徊不前的现象作了描述。指出人员创造力的下降会造成人员流动和流失,这对企业的影响十分不利。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强化职业锚理论、压力管理、情感管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9.
陈岩  王叶冰 《时代经贸》2007,(7Z):82-83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止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技术创新模型,对人力资本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且其最能洞察市场的技术需求,因而具有比高校、科研单位等创新主体更强烈的激励和优势,应居于核心地位。对长三角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关系分析表明,由于长三角地内人力资本分布不均,企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不足等原因,导致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在地区间分布上不均衡;形成了以政府而非企业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此应该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在长三角地区的顺畅流动;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对技术创新人员进行产权激励,吸引高素质技术创新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