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升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新疆设立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那么.就要通过政府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增加政府投入,打造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平台等多种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国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文章认为这些政策支持是外生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和长久之策,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樊学栋 《当代经济》2006,(12):23-2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国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文章认为这些政策支持是外生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和长久之策,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回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指明与WTO直接相联系的转移,并进一步完善了WTO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动空间,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安排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并辅之以相应的土地政策,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富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扬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24-125
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体制性、农民自身、培训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完善培训支撑体系、制定科学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培训主体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正经受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发展中实现富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促进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三农”问题中的棘手问题,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解决问题的最可行的途径。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河北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低成本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民营集群企业。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依靠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启动农村市场、增加有效需求,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等几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并利用1990—2010年安徽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影响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比值和第三产业比值。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信息共享平台,改革户籍和就业制度,加快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结果和预期目标比较的实现程度,以及这一结果给接受培训的农民、用工企业和国家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实现从本质上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客观主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主体因素、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因素、资源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职业学校,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培训体制.由于我国正处于转移培训的发展初期,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旺,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培训体制适合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9.
张静 《经济论坛》2009,(2):69-70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对这一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特点与问题的分析将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乡差距大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形成这一障碍的原因在于西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沉淀。以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