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杨陶 《时代经贸》2012,(18):23-23
沿淮城市群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为满足其需要必须使融资渠道得胜创新。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的巨大缺口、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重任。沿淮城市群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仍处于萌芽状态,总体不规范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审慎分析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经验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沿淮城市群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为满足其需要必须使融资渠道得以创新.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的巨大缺口、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重任.沿淮城市群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仍处于萌芽状态,总体不规范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审慎分析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经验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群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1995、2005及2015年3年份金融业的企业网络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可视化及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城市群内部金融联系网络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金融网络较为成熟,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为稳定的双核结构,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始终呈现省会城市强于门户城市的弱双核结构,其余大多中西部城市群逐渐形成单中心金融网络;城市群间金融联系网络也愈发密集,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为重要节点;各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位次和总部金融发展能力位次存在一定差异,且影响两者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除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是影响两者发展的共同因素外,经济发展规模、政府干预能力对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有一定影响,但对总部金融发展影响不大,地理区位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4.
施碧琦 《经济师》2014,(2):174-175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要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金融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稳健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稳健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目前,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城市群主要有: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荷兰兰塔斯德城市群等等。这些沿海城市群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金融聚集和经济收敛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体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呈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不仅未呈现出趋同效应,反而表现出发散特征,表明河北在信贷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金融对当地经济贡献微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的σ收敛呈发散趋势,但其β收敛和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均呈现出趋同效应,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聚集的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蒋骏 《当代经济》2018,(12):56-58
以我国两大城市群为例,构建了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两大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引入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2008-2014年城市群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综合协调指数,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耦合协调预测模型,对系统未来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震荡幅度较大,且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第二,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并未实现协同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处于拮抗阶段,并逐渐接近磨合阶段;城市群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第三,未来城市群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8.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经济行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数字金融发展在给家庭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很可能导致家庭债务风险的累积。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城乡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债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且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对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其次,数字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素养低和收入差距高的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最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升家庭信贷可得性和家庭支付便利性从而加剧了家庭债务风险,且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对农村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城乡家庭债务风险和推进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农户家庭发展韧性是衡量农户家庭在面对各种压力源和无数冲击后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在运用高阶条件矩测算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是作用机制之一。最后,从继续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及社会资本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     
《经济月刊》2011,(7):92-92
湖南长沙金融生态区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新名片 据了解,长沙金融生态区地处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启动区,且服务业占比较低,发展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大有可为。开福区火车北站片区正式被长沙市政府规划定位为长沙金融生态区,其规划业态将划分为金融总部区、综合商业区和精英生活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功能,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质"与"量"的提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等一系列动态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结果也证明了金融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实证结果表明,这种推动作用是从增量调整进行到存量调整的;是有滞后期的,但是可以持续较长时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存量上,更体现在增量上.是该地区金融效率提高的表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市场化,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以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提高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无疑为我国其他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力量。本文应用Probit模型及处理效应等方法,在普惠金融发展视角下研究了家庭的网络消费行为。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正向地提升了网络消费家庭的比例和频率,且经过渐进的增长,网络消费家庭的总消费水平更高、消费结构较优,在城镇家庭里更明显。而通过便利支付、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家庭收入三种机制,普惠金融发展还提升了这些家庭的网络消费支出额。异质性分析也得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结论。加深家庭金融参与程度,加快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帮助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迈过数字鸿沟,能更大程度上普及网络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3.
刘军 《经济论坛》2005,(20):17-19
一、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并认为 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 空间组织形式。1976年,他在题为《世界 上的城市群体系》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纽 约、北美五大湖、东京、巴黎、伦敦和上海 六大城市群的观点。戈特曼所谓以上海 为中心的城市群,正是今天的长江三角 洲地区,这一城市群人口超过7400万, 面积10万平方公里,由上海、江苏沿长 江地区及环杭州湾地区16个城市构成, 达到了都市圈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周炜 《经济论坛》2012,(11):52-54
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为基础,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环杭州湾城市群1995~2010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金融发展正处于需求跟随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唐建荣  张玥 《生产力研究》2022,(4):125-128+135
基于高质量发展理论,以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2009—2018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三阶段DEA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对两大城市群资本配置效率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资本配置效率高于京津冀城市群,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理清边界、协同发展等方面为促进两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经济论坛》2011,(5):178-179,182
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化侧重城市群发展模式,从高速铁路提高城市可达性、触发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提高运输能力和位移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高铁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并提出高速铁路网的完善与我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关系,要以高铁发展为核心,构建我国"两沿"城市群格局。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主体功能随时间发生变迁,因此,研究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时空演变,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城市职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区位商指数以及改进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位商指数,并分析了其属性。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时空转换。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制造业"特色突出,城市职能呈"重型产业化";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功能日益趋强,金融、科研、教育等以智力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9.
数字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形态之一,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采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家庭财富增长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家庭总体财富规模的增长,运用工具变量的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房产净值;数字普惠金融在货币基金和电子支付方面的使用深度能够增加家庭财富规模;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家庭及中西部家庭的财富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但"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传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用率、渗透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展开,选取了12个指标加以综合评价,结合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出全国各省份的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本文构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普惠金融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影响更大;但从区域层面来看,传统普惠金融对三线以上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数字普惠金融更大;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传统普惠金融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中国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精准性,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