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在改革大潮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就,但也面临着权力运行无序、决策制度短缺、公共治理转型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也有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局限;实现地方政府体制创新应从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重构地方政府结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三个因素"。依靠制度变迁吸纳域外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竞争实质所在。由于宏观失控的后果人人有份,地方政府为追逐本体利益与其他区域政府展开有利于己的竞争博弈,而无需负担宏观失控的全部成本。要正确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和激励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制度转型方式。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与征地制度的重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其辉 《经济经纬》2007,81(3):106-109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在"三农"制度变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转型时期农民的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征地制度已经成为农民资产流失的最大渠道,它对农民的掠夺已经超过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剪刀差".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造成征地制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解决"三农"难题必须防范和减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要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全国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激励相容.现实的对策是采取有力措施,壮大农民工的力量,扩大农民的消费者主权.  相似文献   

4.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推进制度变迁,最终实现善治,对于地方政府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创新作为地方政府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而且是为了从地方创新带动整体创新,从而实现社会与政治的整体发展。这个目标最终是否可以实现,关键就要看地方政府的创新是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地方政府创新的相关经验,对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5,(9)
文章从政府制度的概念和政府制度的创新内涵入手,从基本矛盾与社会的变迁、制度的缺陷与局限性、制度的收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制度的创新动因。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加以审视,找出了政府制度创新的阻力到底在何处,它影响了制度创新的进程。走出其困境的出路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优化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广泛发动民众参与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7.
经济转型引起了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变迁,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的阶段目标要求市场秩序中的制度创新。市场主体和客体的扩展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扩展,这也要求市场秩序的制度创新。市场秩序的制度创新可以从注重制度效率、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增加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机会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发展的制度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中,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迫切需求很难诱发实际的制度变迁。即使出现了村民的自发性制度变迁,也有赖于政府的承认和促进。本文认为,要走出目前村民自治的发展困境,关键在于限制基层政府对乡村的行政介入,改变村级组织的权力授予方式,中国农村要走强制性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把分析对象定位在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组织之间的制度供给——需求关系框架内,从当地企业对制度的需求入手,描述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方面的行为变迁,以解释地方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并以台州市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为分析对象,阐述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在地方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回顾了"政治企业家"概念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商榷意见后认为,将地方政府官员看成政治企业家、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以此来解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制度变迁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确实参与了制度创新,甚至主导了局部制度创新。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并不具备天生的企业家精神,制度创新精神的发挥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且是特定激励相容机制的结果。只有从经济基础来理解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激励,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立足于经济制度变迁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金融制度的供求失衡,民间金融有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创新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客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与较量,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从非组织化向组织化方向演进并逐步实现合法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间金融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利用控制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率等因素,对中国30个省市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地方政府保障性支出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内部保障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地方政府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利用控制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率等因素,对中国30个省市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地方政府保障性支出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内部保障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地方政府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的变迁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政府.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主体.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它依法管理一个较小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可以发挥中央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分工三者构成农村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内在动因,而农村家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构成家庭农场制度变迁主体,农村家庭追求外部利润是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民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共同推进与实现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家庭农场制度变迁需要土地稳定与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农资农品市场制度等制度与之配套,否则,就会出现制度结构性失衡,从而家庭农场制度也难以发挥制度性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刘湘云  刘溪 《当代经济》2011,(8):144-145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模型,从金融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成因和政府之间互动导致差异的演变趋势,探讨了未来发展的趋向,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总体来说,中央政府若想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不仅要给以制度上的保护,还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可以模仿或跟随经济发达地方政府的创新,以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在金融组织、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制度缺陷,因此需要有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金融制度变迁方式在我国不大可能实现,而地方政府最有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成为连接中央政府制度供给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因此,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可行的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状况、模式特点与成因,并对中国未来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取向进行探讨。中国在生态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制度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安排特点、治理权力分配与规制政策工具等四个层面。这种制度模式的形成与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公民社会发展程度及政府激励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及市场机制在推动生态现代化中的作用,形成国家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市场与行政共同协调治理生态环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地方公债的推出,一直伴随着关于其存在风险的争议。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地方公债的历史变迁证明,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以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缺点则具体化为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在发行审核、发行定价和信息披露制度上的不完善,并由此派生出中国地方公债客观存在着偿还风险、发行风险和资金违规使用风险。防控中国地方公债风险的必由之路是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将直选机制特别是海选办法引入村委会选举对农村领导和管理体制所形成的冲击以及中央特别是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作者重点剖析了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这一制度创新个案并试图从中总结出地方政府创新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来。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农村治理转型需要进行综合配套的制度建设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