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满迎  任若恩等 《经济学》2002,1(4):863-884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全劳动生产率(简称TLP)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97-2007年的生产率的增长,并比较各产业生产率的不同。与以往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的测算结果相比,采用TLP方法进行估算的TLP增长率较高,这是由于TLP增长率包含了设备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2002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平均"产业净TLP的增长率"是3%左右,"产业总TLP的增长率"接近9%,说明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较快,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黄振  朱珺  张为 《时代经贸》2013,(10):135-135,138
文章利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南装备制造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劳动生产率如果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于扩大就业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最后提出7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南装备制造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劳动生产率如果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于扩大就业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我国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贡献占90%以上。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京津都市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和天津为主体的大都市区,不仅是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更承担着全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职能,其中制造业仍是区域竞争能力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强京津都市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提升本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旨在对京津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进行结构解析,明晰该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来源,为打造新型产业分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自1997—2007年间,北京和天津制造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约相当于全国的2倍;研究期内京津地区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增长,且自2005年以后天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北京。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分解结果表明:纯生产率效应即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导致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源泉,由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导致的行业结构调整即结构红利效应并不显著。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分解结果表明: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技术与规模经济指向型行业。结论主张京津地区制造业要尽快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根据城市自身优势,实现制造业产品和功能的差异化战略,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9.
潘明韬  卫平 《经济问题》2012,(5):103-106
依据1997~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对外外包水平,并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算了外包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对外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提升部分得益于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我国的对外外包具有"节约劳动"的特点,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国内中间品生产,使最终产品生产链条中的劳动需求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可以得出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已经取得共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产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正向关系.但是,在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时,仍有可以探究的空间:引入市场竞争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城市蔓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内生型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收入翻番的基本支撑。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也仅为美日韩等先进国家的1/4或1/5左右,劳动生产率提升较为滞后。在当前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生产制造方式变革机遇,注重发挥"三个效应",即追赶效应、丹尼森效应和鲍默效应,着力创造"劳动生产率红利",继续形成对发达经济体的较快追赶步伐和推动增长模式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之间的尖锐矛盾。根据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借助就业乘数理论分析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及其变化,并与部分国家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新型工业化模式选择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依赖技术创新,改造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承接更多的国际产业转移,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3.
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次以1997年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利用多边比较方法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1980—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经测算得出:1997年中国制造业各类PPP(购买力平价)接近于3·7元/国际美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相对价格水平是参与比较的五国中最小的,且逐年下降;单位劳动成本一直在波动过程中下降。80年代,劳动生产率呈现了“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但在1992年后,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除一些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一国是否发达的主要指标。由于长期认识上的偏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到80年代末由于思想上的放开,服务业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浙江省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服务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16.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章通过细分工业产业和地区两种方法,论证了转型期我国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得出我国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服务增加值比例进行了测算,大部分制造业产品的服务增加值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内服务增加值比例在1995~2011年间呈现波动特征,而国外服务增加值比例的增幅较为明显。电气和光学设备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增加值水平显著提高,其中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金融业、设备租赁及其他业务贡献的增加值较高,但还有提升空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含量均能显著提升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制造业部门应继续提高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增加值比例,积极利用国内外服务产品的中间投入,提升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小平 《当代财经》2008,11(3):21-24
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中国制造业1985-200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动并没有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并不显著存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增长效应,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和电气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分析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用效率指数、相对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制造业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制造业虽然具有高效率指数和相对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同时对中国制造业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将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