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高校抵御非法宗教渗透的主要路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无神论教育;避免因某些工作环节的缺失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抵御宗教渗透和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新疆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基础。认识宗教的本质方能在新疆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过程中辩清敌友,认识到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方能始终紧绷防范宗教渗透这根弦,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方能正确对待信教学生,认识宗教的消亡规律,认清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长期性,理直气壮的宣传无神论是新疆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宗教裁判所在西方法制发展史上曾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覆盖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宗教裁判所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讲是神圣而又恐怖的,如今,宗教裁判所的真实历史己经被揭露.但是,这种揭露往往是比较片面的,大部分均持否定意见.本文从宗教裁判所的历史入手,对其审判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寻求对宗教裁判所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宗教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因公民的年龄及身份差异而有所区别:未成年人应接受义务教育,信教公民可对子女进行家庭宗教教育,法律不予禁止;成年公民可依法参与社会宗教活动,接受社会宗教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应接受宗教院校教育,积累宗教学识。在严惩利用宗教从事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应澄清现行法律对宗教教育的定位,从学校教育和公共宣传两个领域着手,对新疆在校学生和信教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巩固宗教和谐局面,事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构建的奋斗目标。面对全球化的21世纪,云南宗教生态平衡的策略是:做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云南宗教事务;巩固扩大云南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无神论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得到了自己的最高表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人类全部历史时期内无神论思想发展的总结,同时也是无神论思想发生质的变化的新阶段,是其最高形式。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社会本质及其对宗教社会本质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社会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本质的方面的无神论,是无产阶级反对经济和精神压迫的斗争,争取人对自然和社会力量统治的斗争的理论认识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叫无产阶级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按其社会本质来说是无产…  相似文献   

7.
赵党锋 《魅力中国》2010,(5):159-160
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范畴,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组织形式,它由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所构成。民族则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建立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宗教与民族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宗教总是某个民族的宗教,宗教以民族为载体;民族总是信仰一定宗教的民族,宗教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宗教档案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丽晶 《理论观察》2012,(5):109-110
宗教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他是在人类宗教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具有保存价值的宗教活动材料。经书是宗教档案的主体部分;教规、教章、教条、名册、传教士来往函件、"圣经"乐谱和宗教刊物及史料汇编是宗教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宗教档案的认识,真对宗教档案的不同类型,谈宗教档案的整理与保管。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将依然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宗教的积极功能,发挥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的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日渐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种民族问题现象。宗教民族主义和世俗的民族主义的区别在于宗教的认同是其价值皈依的载体。它凭藉共同的宗教信仰为联系纽带,以相似的理念为思想中心,以同一宗教的信徒为民众基础,推行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主张或政策。  相似文献   

11.
王玉清  刘振宁 《魅力中国》2010,(1X):215-216
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浪潮使"地球村"的村民难以回避彼此的相遇和共处。宗教对话将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不同的宗教间对话进展如何,将极大地影响着它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回顾当前的宗教对话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论证上,观念层面的推论较多,历史或现实的实证性材料与分析较少。本文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从分析宗教对话过程入手,为进一步的历史或现实的宗教对话实证性材料的调查与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缪赫男 《理论观察》2013,(12):50-51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宗教及其在所处的社会中的作用,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抑制其消极作用,尽可能的更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就成为我们研究宗教理论和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宗教的长期性和群众性;二、党对宗教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三、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芸 《黑河学刊》2014,(7):132-135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能够促进各个层次的心理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宗教世界观矫正人们的认知,宗教信仰和宗教解释为个体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理安慰,有利于个体内心实现自我和谐;宗教促进人际交往,并为人际交往设定了共同的内在约束力量,宗教修养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沟通人际之间的心理和谐;宗教通过社会认同个体和个体认同群体的双向交流过程实现其社会整合功能,从而保障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它具有宗教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二者,它标示着人类追寻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同发展的愿望,最终达到人类自身完善的目的。宗教生态和伦理思想,必将成为人类创建新文明以及旅游观念中起先导作用的新思想和新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琳 《魅力中国》2009,(31):248-248
宗教精神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资源,是文化的最高层次。不管是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或者是社会伦理很多都是由宗教派生出来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宗教即佛教、道教的介绍,浅谈了对中国传统宗教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隋亮 《魅力中国》2010,(5):152-153
对寒教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研究,在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宗教表象中找到被异化的人的本体。人通过宗教想表达的精神追求和思想,人与宗教在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笔者试图从宗教的人本属性,宗教与人的关系中找到人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还原现实中人的本性,使宗教为人实现幸福生活而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王凤  葛斐然 《改革与开放》2012,(18):169-170
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自我调整、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分析和讨论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时,不得不讨论世俗化宗教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宗教与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宗教建筑的艺术性、以及宗教文化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科索沃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以来,宗教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地区性群体对抗和冲突的主要形式。科索沃冲突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议题。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随后的南苏丹独立以及中东地区动荡中都有所体现。纵观科索沃冲突整个过程,宗教因素既是冲突爆发的深层根源,同时也是推进冲突烈度和强度变化的重要动力源。在现代社会,宗教发展的多元主义倾向使宗教分布地图不具备类似主权国家地图的一元性。宗教边界的运动性是削弱政治边界的潜在威胁,典型例证就是以科索沃为代表的、针对宗教圣地归属的直接并且长期的暴力冲突。当地区政治和宗教的整体结构表现出弱国强宗教的特征之时,国内宗教问题外溢以及随之带来的宗教安全困境需要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0.
西道堂由马启西于清末民初创立于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以正统宗教信仰为纽带,以刘智学说为依据而形成的融合经济、文化、宗教为一体的穆斯林团体。他的宗教思想自成体系,被称为"汉学派"。本文意在追寻这种独特宗教思想形成的源头,找到"汉学派"宗教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