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石油需求量飞速上涨,由于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较高,消费量较大,我国石油价格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因此,国际石油的价格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石油价格机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石油市场掀起了一次次的涨价热浪;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之间多次发生“强强”联手并购,各种国际、区域性石油和能源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迅速增长,并备受关注;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八国集团财长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会议都将“石油价格”、“供应安全”作为首先讨论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世界石油市场走势与中国石油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的石油市场将呈现出以下态势 :世界石油资源仍比较充裕 ,但需求的不断上涨将使其供应趋向紧张 ;石油价格保持低价缓升的趋势 ,但具有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性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地理分布不平衡将更加突出 ;中东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生力军”地位将更加突出 ,而中亚石油则将成为一匹“黑马”;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性、投机性也将日趋增强。中国今后由于一方面受后备资源的限制 ,石油产量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另一方面石油需求增速过快 ,供需缺口将日趋增大 ,石油安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接近2004年末,石油涨价一度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多数人将石油看做一种资源或生产成本。但一些人当做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本的东西,另一些人可能将其当做一种财富或一种致富的机会。当石油价格炒到55美元一桶的时候,人们发现,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并没有什么变化,是石油期货大量投机导致了这次石油价格的暴涨。显然,期货对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已经被对冲基金改造成了“价格操纵的机制”。传统概念中,石油是生产要素,构成其他上游生产活动的成本,石油涨价将视货币政策的情况,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也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5.
批判     
《经济》2004,(5)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达1亿吨,其中海上运输超过90%,但“国货国运”仅占海上石油进口运输的一成,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船东所承运的份额更少,而这两条航线却恰恰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航线。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海上油运业务大多是从诸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即石油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股市的走势。我们用计量的方法分别检测原油价格和燃料油价格的收益与上证综指收益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虽然石油价格波动不会即刻引起中国股市的变动,但是如果以石油股上市的时间点作为分隔,石油股股价变动作为中间传导项,我们发现石油价格波动确实是影响中国股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油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我国的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世界油价变化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石油价格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石油市场结构,认为OPEC对石油价格影响最大,然后总结OPEC产量政策的历史事件,然后对其进行统计,最后认为OPEC的产量政策对后期价格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石油价格的不断大幅攀升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焦点。近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的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以每年1000万吨的进口量逐年递增;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1.36亿吨,占全国年石油总消费量的40%,成为目前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按照国际惯例,当一国的原油进口量占到总需求量的30%或者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就会受到国际原油市场变化的剧烈影响。用这一标准衡量,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线,积极谋划如何应对高油价,应该列入我们的思考范围。  相似文献   

9.
史志钦 《经济》2005,(3):91-91
尽管俄罗斯在外交和国家安全上的连连失手,然而普京在内政及其极具优势的石油战略上却高人一筹,令美国瞠目结舌。普京正不失时机地利用世界石油价格连续攀高的时机,以能源为杠杆抗衡美国的不断扩充,继续保持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产石油供不应求,进口油源难以多元化,国际油价波动严重,石油输入路线受扰以及美国的战略掣肘,是中国石油安全面对的主要挑战。中国的主要对策是在国内强化节能意识、健全相关法规.改进采油技术、扩大油气开发范围,完善石油运输设施,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发展石油替代产品以及开发新能源;在国际上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坚持“走出去”战略,适时适度“有所作为”以及推进进口油源和运输路线多元化。中国应综合规划石油安全战略,视野涉及国际期货市场、国防建设、石油国企机制和国际能源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石油消费量大约50%依靠国外进口。近年来,中东地区政治动荡对世界石油供应带来很大影响,石油供应出现不平衡,石油产量难以满足需求,石油价格猛涨,并且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储量的有限,价格的昂贵,迫使人民寻求新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来替代石油。煤炭是替代石油的最佳资源,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煤化工潜在条件,这对新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通过思考充分认清新疆煤化工产业优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全面分析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条件,提出新疆煤化工产业再上新台阶的部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油安全又是能源安全的核心。我国石油安全面临严峻形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2亿吨,比2003年增长35%,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40%。预测到2020年, 我国石油进口将达2.5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升至58%。对外依存度的加大使我国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然而, 我国现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却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不利于保证我国石油安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石油价格走低使石油出口大国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乌克兰危机、新冷战、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卢布贬值等一系列词汇,已成为与俄罗斯紧密相联的关键词.“俄罗斯病”病情恶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对油价波动的高度敏感性所致.本文从俄罗斯贸易平衡及汇率变化、GDP增长和财政预算三个角度分析俄罗斯经济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详细解释油价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21世纪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上升和对国外油气依存度的加大已是必然趋势。鉴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能源问题又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点,有必要对我国能源战略与能源安全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期以来,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再次显示出能源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目前,著名投资百科网站评出了全球五大石油生产国,中国位列第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运输面临进口来源多元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一、海上运输能力薄弱、国内承运比例低等问题,石油运输安全面临诸多隐患和严重威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面推进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加强管道建设,多样化运输方式;提高国内石油开发储备能力,优化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宏观动因 1.稳定石油供给。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6941万吨,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超过9112万吨,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科技部、中石油、中石化对中国原油供需情况进行预测表明,中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不断增大,2010年进口原油1.5亿吨,  相似文献   

18.
“亚洲溢价”即中东石油输出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卖给亚洲国家的石油价格,平均比卖给欧洲和美国的石油高出1-1.5美元/桶,给中国和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两国应采取联合一致的策略,共同与中东国家进行对话和谈判,争取重新认定目前的计价标准,形成有利于中国和印度以致亚洲国家的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过几次科技革命后,人类社会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这为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已经作为现代文明进步的动力,石油就成为人们相互竞争的焦点,石油的分布也不均匀,世界产油大国主要集中在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地,消费大国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西欧等地。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石油价格的变动成为当前空前的热门经济问题,油价的上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石油的供需方面予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国,这是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产生的能源“替代消费”效应所决定的。中国的能源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在对世界能源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应该大幅度提高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降低煤炭等低能效能源的消费比例。增加能源进口是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选择。我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只能期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