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dward K.Y. Chen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7,11(1):18-38
This survey article examin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as a source of growth in East Asian economies.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show that in the en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largely on how TFP is defined and measured. The conclusions drawn by Alwyn Young and Paul Krugman are based too much upon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TFP. Section II reviews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since the 1950s. Section III surveys the TFP studies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recent claims that TFP is generally insignificant. Section IV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for East Asian economic growth and dispels the pessimism of such authors as Young and Krugman. 相似文献
2.
3.
4.
区域TFP增长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存量和制度变量对区域TFP增长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空间邻居效应,即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区TFP增长对一个地区TFP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28个省市1996—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空间邻居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间TFP增长的空间邻居效应。结果显示:一个地区TFP增长的21.3%可归因于相邻地区TFP增长的正向影响,即空间邻居效应十分显著。此结果对于地区之间有关经济政策的协同制定或建立经济联盟,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2~2009年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从1981~2001年的23.29%上升到28.88%,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劳动投入的贡献率。1981~1998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64%,其中,60%以上是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25%是依靠劳动的投入,但在1999~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42%,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对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低,兵团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要改变兵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对2004~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二元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资本和劳动存在着明显的跨部门配置扭曲。如能有效消除此类扭曲,我国农业TFP能提高6%~36%。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农业TFP增长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土地资源再配置效应都是影响农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则相对较弱。由此可见,促进城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现阶段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促进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开发研究》2022,(1)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仍然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此外,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研究》2015,(11)
文章基于1998~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OP法估算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点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状况:2001年入世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短期通过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促进了要素在制造业行业内、企业间快速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由此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没有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倒退。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最低,民营企业生产率居中,要素配置效率却是最高的,再次证实了民营经济是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有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效率,因而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跟Melitz(2003)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从东中西区域看,东部地区企业生产率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最高,但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
11.
12.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计算对比中国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中日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突出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与1990年前的日本十分相似,判断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可能的泡沫化倾向.相应提出我国制定新时期经济政策的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步骤和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发展迅速,资本、劳动力、耕地、机械总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均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但分析发现,兵团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投入的增长。应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以促进兵团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Selin Ozyurt 《世界经济文汇》2009,(5)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模型和加总的年度数据对1952-2005年中国工业的生产率表现进行了估算,分别从理论和方法上对C-D函数进行改进以回应学界之前对它的批评:首先,相应的经济假定使我们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例如竞争性市场行为、固定规模效应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其次,本文中的TFP增长率还针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调整;同时,本文还对大多数相关文献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文章的主要发现包括:(1)资本积累是1952-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有十分显著的作用;(3)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快,TFP又开始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测算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贡献率的结果表明:五大行业的TFP及其增长率并不均衡,其中TFP最高的是新能源,最低的是生物医药行业;增长率最快和最慢的行业则反之;而由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反映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示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个行业依然是粗放型增长.不同行业应依据不同的技术发展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全面提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7.
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We calculat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dices for rice production using panel data across 42 Japanese prefectures from 1996 to 2006, and perform panel unit root tests of TFP convergence across prefectures. We find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s for capital, land and materials stagnated at the aggregate national level, as did the TFP growth rate, despite a large increase in labor productivity. We also identify evidence of a convergence in TFP across Japanese prefectures. 相似文献
19.
20.
结合方向性距离函数和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尽可能地避免了出现技术倒退结论。中国省份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忽略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高估,并混淆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相对贡献;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且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性大,但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特点,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恶化是其倒退的根本原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趋势和趋同性,而且外资利用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