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区位熵理论为基础,分行业分地区分析四川省产业聚集程度.分析发现,四川省第一产业中的牧业具有相对优势;第二产业中,以原材料供应为主的行业,与食品饮料等相关的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第三产业则餐饮住宿、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具有相对优势,有输出能力.在对地区分析中发现,大部分地区第一产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而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全国水平.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度主要通过区位熵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的集群,通过产业集群提高区域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进步.通过对重庆市旅游产业区位熵的测度来衡量重庆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利用ARMA模型对历年的区位熵数据加以分析来预测未来3年的区位熵值,进一步分析重庆市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2017年11个重要节点城市的行业数据,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各城市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很大,GDP增速参差不齐,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从区位熵的测算来看,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不同城市不同产业的优势行业不尽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杭州市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结构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杭州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区位熵指标实证分析杭州国际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情况.结果:娱乐和住宿部门较全国平均水平有优势,游览和商品销售部门相对稳定,而交通、餐饮和其他部门较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结论:杭州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力度不足,需进一步改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区域分工与企业区位选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探讨。文章以既定区域分工模式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着重分析与区域分工直接相关的影响企业区位的因素,并在杨格定理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区位选择自我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区位熵理论,通过对我国主要省份资源型产业的研究与比较,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进行了定量判定,并对各省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进行排序。资源型地区应该是指,在一定阶段,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且资源性产业长期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区。笔者引入区位熵指数这个指标,从该地区资源型产业的产值在区际间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资源型产业所用劳动力在区际间是否相对比重较大两个方面来测算、分析各个省份在资源产业方面的优劣。根据全国各地区的资源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区位熵S1的计算结果,归属于资源型地区的省份为:山西、黑龙江、陕西、青海和新疆五个省(区);根据对资源性产业劳动力区住熵S2的测算,资源型地区特征明显的省份为山西与宁夏两个省份;测算全国各省份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专门化指数S3的结果显示,资源型省份为山西、内蒙古和宁夏。总的来说,资源型地区的有山西、黑龙江、陕西、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等7个省份。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的,第三产业不仅发展潜力大,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通过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利用产业区位熵的评价方法,对重庆市第三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强度进行探讨,从而分析重庆市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学习型区位论的县域产业集聚格局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格局变化、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以及工业集聚的学习型区位因子特征。研究认为: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区位选择研究的新思路,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Moran指数与SLM模型辨识了产业集聚的地域、验证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态势明显,经历了倒"S"型的发展演变,各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各制造业集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学习能力、集聚经济、地方学习环境和资本投入是当前促进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13.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区位熵灰色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研究采取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构建相应的指标,测度了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和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结果表明:1)近六年来珠三角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提高,广州、深圳和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广州和深圳的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属于综合发展型城市,其他各个城市则属于以优势产业为支柱带动发展的类型;3)珠三角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业和建筑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各地区存在产业相似性,金融业的差异程度最大;4)城市群各城市和除农业外的所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在2008年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集聚——扩散现状,主要运用各行业在不同区域的区位熵,探究行业的集聚-扩散方向。分析表明:广东制造业呈现以珠三角为核心、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模式,但集聚程度在下降,极化效应有所减弱;低人均资本行业的产值比重在下降;外围地区在部分行业发展迅速,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7年8月<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审批通过并付诸实施,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区域合作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对接是区域合作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基于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本文从原材料产业入手,从产业对接的视角来审视两地区间的合作.文章首先综述了两地区原材料产业对接的现状,对其总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在构建潜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两地区间在原材料领域的合作潜力进行了评价,认为对接潜力巨大且空间广阔;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推出了若干对于产业对接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主体功能区划等新的区域开发模式下协调产业对接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阐述了对未来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在原材料领域产业对接发展走向的构想.同时以t"协调利益、多方共赢"为目标,提出深化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制造企业商业化发展并不能改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优势,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流通领域专业化分工的意义不仅在于分工本身能产生优势效率与规模效率,更多地体现在分工以后形成和谐的生产流通关系,并由此产生分工协调效率.剖析了目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与专业化流通渠道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依靠产业链整合,培育建设和谐生产流通关系,促成我国流通产业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至今的60多年,是分工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尤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在研究这些新型分工现象时,结合以往分工领域的研究,将分工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将当前出现的分工形式界定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阐述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来源、类型及特征,认为在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条件下,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关联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是分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笔者对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