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士亮 《魅力中国》2014,(26):73-73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通过分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征和艺术特点,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杨钢  翟翌辉 《魅力中国》2010,(35):282-282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30年,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当中国愈来愈怀着一个大国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的时候,中国人更加充满自信。本文从设计艺术的重要性结合经济探讨设计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洪玲敏 《魅力中国》2013,(23):236-236
在当今世界服装舞台中,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作为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威为他们汲取精神养分与艺术灵感的源泉,并使之转化成永恒的时尚艺术。将中国元素的典型形式、色彩、意蕴等当作一种符号、语汇。通过非传统的手法融入到服装设计中,给人们带来一种中西舍璧的新的审美感受。因此,中国元素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和建设丰富的设计文化资源,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与设计实践能力的训练。整合构建当代设计教学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推动了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张宪春 《魅力中国》2013,(10):74-74
中国戏曲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很深厚的民族特点。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在世界戏剧文化中独树一帜。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应该融入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进行意象化的设计,充分的展现出戏曲的特性,让戏曲艺术更好地保持其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贝立 《西部论丛》2005,(7):78-78
彩色金银纪念币是近年来诞生的一个新兴纪念币系列,多以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为题材。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已发行了动物生肖、京剧艺术、红楼梦、古代神话、民俗文化等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彩币系列品种,这标志着彩色金银币分支的形成与初具规模。因其题材优秀、设计精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而深受国内外集藏群体的青睐,成为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中的特殊亮点。  相似文献   

6.
焦亚珂  徐青青 《魅力中国》2010,(23):306-306,312
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图案表现是具有中国元素,是中国味道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风”服饰时尚风潮愈演愈烈,中国传统艺术形态深受世界著名服饰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饰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应该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更多的中国传统图案,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探索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晓梅 《魅力中国》2013,(25):305-305
纵观中国古代设计史,它的发展并不平静,朝代的更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官民工艺并行不悖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波浪推进式发展。本文欲以中国设计艺术史为借鉴,以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为依托,浅析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美学规律,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簪钗是中国古代妇女束发美发的工具,中国古代女性发饰种类非常丰富,它的设计制作与冬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深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因而,古代妇女发钗无论在装饰上的题材、内容还是车艺术形式上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俨然是吉祥文化标本之集合,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结。因而,簪钗上的传统意趣应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徜徉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品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它的绚丽多彩,而且还因为它能继续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戚久琳 《魅力中国》2013,(32):85-85
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艺术是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延续下来的,它使园林空间与人的活动、自然环境、各种文化特色相互协调的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园林空间画面。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时,我们应借鉴中国传统的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特色,并创新思路,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0.
邹宇 《魅力中国》2012,(35):169-169
中国传统风格的包装作为一个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产品、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可以使消费者通过包装学习到许多民风民俗。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深远的设计意义,我们深信对包装设计的意境注释是设计者自身情感的提炼,对艺术形象的有利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熊秀 《魅力中国》2014,(13):206-206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更能依靠这份文化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渗透。而标志属于某种特征性的视觉表述,是文化全面浓缩。标志无疑也具有大众化传播的艺术特点,主要通过以一种精练的艺术表现,说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标志设计进行结合运用.如今,在标志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资》2010,(10):80-81
M50是上海最早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个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各类创意设计机构入驻园区,营造了苏州河浓厚的艺术创意气息。 景源时尚产业园定位以时尚、设计、文化、现代为特征,构筑纺织、服装服饰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时尚品牌发布为基础的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生态环境和时尚元素,吸引30多家从事设计服务创意产业企业入驻。  相似文献   

13.
程爽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14,(27):68-68
本文对中国多元文化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艺术价值的渗透、运用、融合与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从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人物的性格、音乐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创作性的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故事背景、民族乐器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艺术价值融合,其发扬中国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合理借鉴西方文化艺术,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飞 《魅力中国》2011,(11):281-282
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形式,具有深厚民族文化根基的语言,是中国人审美选择和认知的结果。中国独有的儒道哲学是产生水墨艺术的根源。基于儒、道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水墨艺术,其思想实质,艺术形式和社会功用均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的哲学文化中,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被不断的传播和被关注度不断的提升,拓展或缺的。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满足人们舒适、快乐、宁静生理需求又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以发挥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化特点的基本阐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发掘,把握室内空间方面的分隔、 组织、灵活、流动等特点,来完成视觉空间序列的设计与布置。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性,满足人性的自我张扬,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主体在各个方面的需要。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了解到的艺术美学特征在空间中体现出均衡美、和谐美、韵律美、适度美的形式美法则。并且注重其人文背景因素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新建  刘志钧 《魅力中国》2010,(14):148-148
中国陶瓷漫漫历程。中国思想史的演化。儒、道、佛的升沉,经济的兴衰都为中国陶瓷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进、催化作用,可以说中国陶瓷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李世忠,字林胄。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画家协会、中国装潢技术学会会员,中国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理事会常务理事。擅长中国山水画,他潜心探索将西画中的色彩、透视、构图等技法和摄影艺术中的用光、明暗、景深等手法与国画艺术有机结合,融于一炉,锐意创新,铸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笃信“艺术源于生活”,终身亲近自然,  相似文献   

18.
皮影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表演影戏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本文主要从唐山皮影的造型艺术进行研究,揭示了唐山皮影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出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传统艺术融为现代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9.
商万峰 《魅力中国》2011,(21):109-109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会林 《魅力中国》2014,(1):110-110
中国传统装饰纹饰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不少图样仍旧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着参考和启迪价值。在环境艺术领域运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本文从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形式和内涵出发,通过分析相关设计实践探讨这些元素所能营造出的不同空间氛围和精神理念,为我们在环境艺术实践中更好地运用中国元素、突出中国风格和气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