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采用线性协整和门槛协整方法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景气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两者组成的动态系统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在不同区制下系统的运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上,更多的是制造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仅在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会反过来影响制造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互动的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二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对于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厦门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应根据厦门市“二、三产共推进”的战略部署,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动态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和13个固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并剔除进口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年度制造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二者之间技术联系不断加强,已经进入了高度互动关联的阶段。应通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各自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选取七类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利用20092013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结合行政区划与地理区域,对安徽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明显,在运输仓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上具有集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以合肥、蚌埠为代表的龙头城市与皖南地区集聚显著,而皖中、皖北地区的部分欠发达城市集聚较弱。三大区域内的集聚差距对全省总体差距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对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浙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所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浙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0年全国以及分区域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附加值进行计量回归,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的差别。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及各个行业对制造业升级有积极的作用;区域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作用均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甘肃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指标,详细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与融合的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先进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发展。  相似文献   

9.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的金融、科技等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与食品加工、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遣、医药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关联度较低。最后,提出了促进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从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角度用逐步回归的实证方法研究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安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评价制造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发现:安徽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传统原材料制造业,而橡塑制品产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产业初显竞争优势,但轻工产业显示比较劣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依据绝对收入消费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多元回归模型),利用19842013年的安徽省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与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历年基尼系数以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数据建立消费模型,并借助于EVIEWS8.0和STATA 1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得出有关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安徽省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三个经济类型区,而造成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的主体部分正是这种不同经济类型区之间的差异,且地区间经济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并进一步找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人力资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因素.为此,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以缩小这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为主,并主要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人力资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等方面制定其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应用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安徽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2004年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地方政府需要在经济水平、公共服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行政状况方面改进工作,以提高政府绩效。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的Esteban-Marqulnas模型对安徽省20072011年装备制造业的七大行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较合理,但仍存在如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区域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较低、未形成产业集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溢出效应,并基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FDI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的正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不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前向正溢出效应最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微弱的后向正溢出效应。(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正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与之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后向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制造业出现了员工大量流失的现象,导致不少制造业企业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的窘况,阻碍着制造业的发展。安徽制造业企业应加强内部组织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调整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优化工作环境,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切实保障员工利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解决员工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