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权分离──产权改革思路河北省计划委员会李兴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的主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此要明... 相似文献
2.
3.
建国后 ,我国农地产权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波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5 0年代初土地改革到 195 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 ,农地产权基本上归属于农民个体所有 ;195 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 196 2年 3年经济困难时期 ,农村土地小集体所有向公社大集体所有过渡 ,农民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与独立的使用权 ;196 3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 ,实行生产队小集体土地所有制 ,农民小集体有了自由经营权 (尽管不完全 ) ;从上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 ,虽然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 ,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农民以户为单位在承包期内对所…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产权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课题。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有:(1)农村土地产权是一组权利,产权的各项权能是可以分解的;(2)我国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3)农户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4)国家对农村土地具有管理权和最终处分权;(5)农村土地产权各权能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5.
三权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邓晰隆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59-63
该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单回顾,针对目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人格化改革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三权分离"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想,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实现了农地产权在公有制范畴内的人格化改革,从而有望促进农村土地加速流转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0年代的农地产权改革,在经历了定额包干、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责任制形式,最终基本确立了“包干到户”这种产权形式。其基本内容是:土地的所有权仍归集体,农户具有了比较完整的使用权,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作为社区的代表,仍承担着土地的某些统一经营或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承包合同中集体所承担义务的履行和集体权益的维护,土地使用权的分配、监督和调整,农业公共设施的建造、管理和服务的供给,这种产权形式较好地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收益、处置权的分割,建立了“交够国家的(地税)、留足集体的(租金或提留)、剩下全是自己的”的新的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不明、产权界限不清、产权残缺等内在缺陷 ,导致农民利益没有合法保障 ,尤其在农地被征用过程中 ,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失地农民生存危机凸现 ,成为社会安定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简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 ,但真正称得上产权制度变革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生在建国后不久 ,其标志是中央人民政府于 1 950年 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指出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土地分配上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两个要点 ,一是废… 相似文献
9.
10.
11.
农地发展权创设及对中国农地保护政策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发展权是国家土地权利的一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这一权利,在农业社会时不太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大,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逐步为各利益主体和社会所认识和争夺.文章介绍了农地发展权的概念与内涵,对农地发展权的归属进行了总结,比较分析和评价了几种不同的观点,认为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性质和土地制度特性,农地发展权应归属于国家. 相似文献
12.
杜明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
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下形成租值消散,损害产权主体权益。我国农地征收中存在农地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导致农地租值消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此,在农地征收中,应完善农地所有权主体,构建农地发展权,遏制价格管制,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减少租值消散,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的农地改革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效率提高的结果。本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向、动因,剖析了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生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发展模式创新回顾及其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1979年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及随后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带来了 1979年— 1984年农业年均 7 7%的高增长 ;随后 ,强制性统购被取消等措施导致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系列调整 ,使我国农业在 1984年— 1987年仍然可观地以年均 4 1%的速度增长。但在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这种以均田承包制为核心的农地制度的制度效率已基本发挥出来 ,其与现实经济运行的矛盾和冲突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 :农户承包使用土地的预期不足 ,不能形成有效的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 ;土地承包权属不充分 ,无法实现土地流转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土地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和完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现行土地权利体系已难以适应土地市场发展的需要,要解决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必须在明确所有权主体和职能的前提下,强化土地使用权的地位,理顺多种形态使用权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有偿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出发,揭示我国现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以及对深化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产权界定不明晰、关系不清、权责混乱、管理机制乏力、承包经营权权能残缺等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遵循产权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将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分开;考虑“路径依赖”的作用,科学选择两种制度变迁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演变:第一次是解放初期的土改时期,实行的是均田私有制;第二次是合作化时期,实行的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但两权分离,所有权属农户,使用权归合作社;第三次是公社化时期,实行集体所有制,即土地 相似文献
20.
试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由于对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共有属性、村民委员会的内部机构性质认识不清,农村土地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权主体错位、客体模糊、所有权的虚化和流转方式的单一,使农民权益受损、农村土地急剧减少、征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法理矛盾和由此引起的经营权冲突,导致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难以保障。为此,应确认农村土地的村民共同所有权和收益权,确立农民永久性经营权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