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谱写好"中国梦"的"西藏篇",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汇聚西藏各族人民力量。我们一定要坚定对"西藏版""中国梦"实现途径的自信,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城乡规划工作者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个中国梦,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之路,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起领导者、城乡管理者、专业工作者、以及广大民众的力量;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青年学子,在实现美丽中国这一中国梦的过程中责无旁贷,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韩凤霞 《重庆与世界》2014,(3):61-63,71
总结9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可以看到,我们党在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确保广大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顿时引起了举国上下、海内外的热议。深刻认识"中国梦",我们要理解其内涵,而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认识我们在追梦圆梦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并坚持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路径,相信我们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会决策部署,脚踏实地,精诚团结,求真务实,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全部力量。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城乡规划工作者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个中国梦,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之路,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起领导者、城乡管理者、专业工作者、以及广大民众的力量;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青年学子,在实现美丽中国这一中国梦的过程中责无旁贷,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杨兰 《重庆与世界》2013,(11):42-45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原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坚持人民利益观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观的生动体现;坚持人民利益观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的最高标准。在当代中国,坚持人民利益观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角来解读中国梦,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永恒性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来分析中国梦的圆梦历程。得出中国梦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三大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对于我党引领人民大众走好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新时代践行"四个伟大",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其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是走好中国道路、推进伟大事业的底线和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凝聚中国力量,进行伟大斗争的动力和源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弘扬中国精神、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长征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特定时期里的典型呈现,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梦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坚持弘扬长征精神,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国精神才能源远流长,才能更好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和国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期凝聚社会共识的需要。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的分析,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当今,进入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十八大精神的新阶段,我们满怀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此,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港口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港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将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笔者长期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所做的探索,以《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2015)》的撰写为例,就中国经济史研究怎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谈了几点体会。即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任务是要通过史实的研究和叙述,揭示生产关系(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必须遵循反映辩证唯物论要求的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反映历史唯物论要求的生产力标准;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研究和叙述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必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堪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这五年,中国经济必须实现"战略性突破"(迟福林语),这将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这种外向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生产型经  相似文献   

15.
战略目标明确,战略使命清晰,战略布局系统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莅任以来,在党的建设方面有许多新论断新举措新动向. 战略目标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战略目标,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党的建设历程中的提神之笔.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引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很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治党成效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党的建设提出了宏阔的战略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充分自觉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书架     
《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本书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是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十论党的宗旨:重读<为人民服务>》作者:高占祥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十论》从党的宗旨缘起,一直谈到"中国梦"的实现。是一本全党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中国共产党追求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毛泽东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动因。我们纪念五四运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五四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而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一是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民主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教强国之路;四是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不断地解放思想;五是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创新精神,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怎样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想还是靠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十六个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五位一体改革,促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是"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要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必须确切掌握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