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四川产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产业重建过程中,四川面临重污染产业重建、资源依赖型产业重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地震带工业布局调整等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灾后重建时间的压缩,这些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方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319-320
正如今,国内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潮。作为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既面临着重大历史契机,又存在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湖南的一项光荣任务,更是湖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开放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整个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需要;有利于"四化两型"和"四个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产业承接,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西部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及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在产业承接趋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产业承接的有序、高效进行,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已经形成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支持下,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等.珠三角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产业转移;统一认识,明确区域定位,整合资源、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贵州外贸现状,力图寻找阻碍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症结所在.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可以发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贵州外贸发展中难得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所带来的契机,以何种积极的态度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这也成为了振兴贵州对外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贵州基本条件分析,提出了贵州对外贸易如何通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带动自身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针对中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云 《经济论坛》2012,(4):56-5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专业化分工合作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针对安徽省江北集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结构趋同及产业转移类型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为江北集中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从而实现产业的有效承接和合作.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版),湘南地区正面临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东盟的发展机遇。湘南作为湖南承接珠三角的前沿阵地,具有自身的特定情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红线视角重点对如何承接转移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各个区域、部门的联动协调实现更高的承接绩效,以促进大湘南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河南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引资来源地集中,项目质量逐渐提高,承载平台在蓬勃发展,同时具有资源、人力、区位、土地等优势。但软环境建设不到位,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承接产业的层次仍比较低。在产业转移的浪潮和中央扶持中西部发展的机遇下,河南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完善不足的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自身经济。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本文结合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了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对于应用型人才工人需求迫切,而县级职教中心是县城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主要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完善法律制度、整合职教资源、加强产业对接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县级职教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常静 《当代经济》2016,(13):60-62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湖北省主要承接的是第二产业的转入,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产生能耗的增加、污染排放量增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通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分析和环境代价测算可以发现,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效率更高,而且,对于由环境负效应造成的GDP折损,第三产业低于第二产业.因此,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转入产业的行业选择并设立相应的环境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4.
马静芳  熊曦 《当代经济》2007,(23):108-109
本文系统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三大途径.并结合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战略选择与定位,从北部湾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提出北部湾应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打造科技园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来促进北部湾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很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国内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并不乐观,其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主要限于西部的优势产业,承接的最佳区位也只能是几大一线城市及其周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还将面临低碳困境和生态困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和趋势,国家应对全国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要给予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承接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梳理河南经济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对分析结果进行组合研究,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产业承接转移基础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从影响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10省区为背景,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进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具备了产业承接能力,如何选择承接产业是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定新疆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此来优化新疆产业转移承接及其重点产业选择,为新疆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澎 《现代经济信息》2012,(10):308-309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应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但现阶段广西多数地区发展的方向仍然以依赖资源和资本的产业为主。广西在经济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环境破坏、园区发展迟滞、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从发展方向、政府以及企业的职能等方面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后进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缘由的分析,指出产业演进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开放经济和产业政策则使之加剧,同时分析了后进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原因是产业演进过程的相似性、仅靠内生动因推动的产业演进周期长和后进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后进地区应明确所承接转移的区域对象、行业对象、企业对象特点,总结出产业转移的国家投入式、项目引进式、集群迁移式、资本运营式和自产创新性,并就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做的思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注重承接产业转移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才能避免承接产业转移的盲目性,增强永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