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按大类招生与培养的现状出发,以延边大学为例,分析试行按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可行性,科学制订实施计划,建立有利于选拔优秀生源的多元录取模式与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大类招生政策备受关注,它打破原有的招生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大学教育观念更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高校的实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它的现状并探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通过自身体验、访谈询问、阅读文献等考察方式,同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大类招生情况探析了该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情况认真研究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再施行大类招生模式,切不可一哄而上、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3.
4.
5.
大类招生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从实践教学本身具有的功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仿真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6.
7.
药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科技信息》2017,(18)
高职院校为了谋求新发展,逐步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响应药学教育改革,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自2014年起,在药学院推行大类招生,立志于培养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经一年的大类培养已初见成效,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还是存在一些诸如专业选择不均、班级凝聚力差、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学业规划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在掌握学生大类招生分流后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专家座谈,听取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调整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制定适合学院特点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专业归属感、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和谐宿舍文化、树立优良班风学风,提高高职大类招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经济类与综合类高等院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必要性,对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大类培养已渐成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0.
虽然目前各高校对体育课程体系模式都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革新,但始终没有走出旧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学生体育课程喜好态度的调查,分析了现有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论述了理想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公共选修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开阔学生的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本文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的研究,结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发展,进行了构建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的研究与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特色,就需要架构与企业实际广泛对接的平台,而能力模型理论注重对人的能力(素质)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偿试将能力模型引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基于能力模型开发一个科学的、适应市场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并探讨该课程体系的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诚信理念的高职高专招生之研究——以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展的基本原则。诚信招生是维护教育公平确保教育品质的基础和保障,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具体要求,基于诚信理念,以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为个案,开展诚信招生分析研究,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诚信招生的“十不”举措。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高等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随着客体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体现代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要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发展趋势和具体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注重人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提升人的现代文明意识,以发挥其在塑造现代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金融学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及积极意义,探讨了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认为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注重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创新应用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