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退耕农户“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关键是要做好粮食的兑现工作。农民有了饭吃,才能够去种好树、奔致富。因此,粮食供应已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第一要务。通过两年多的具体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勉:一、统一认识是前提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效益。从目前情况看,个别地方对此政策有情绪,他们从短期看问题,认为目前退耕面积越大,农业税减收越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个别部门认为,随着退耕面积的逐渐扩大,工作量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退耕还林2002年在14个市(州)的96个县市全面铺开。到2002年,中央下达湖南省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18.27万hm2,粮食供应量累计将达4.11亿kg。为了贯彻国务院[2002]1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深入了解全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情况,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顺利实施,湖南省粮食局派员对退耕还林4个试点县永顺、桑植、隆回、沅陵的粮食供应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综述如下:1粮食供应组织实施情况1.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落实机构沅陵县县委、县政府先后6次召开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3.
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的鼓舞下,按照国务院“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2001年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582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5.
房县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县是长江和汉江支流上游“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地区,全县国土面积771.5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41万亩,占5.3%。该县自2001年被列为湖北省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县以来,迅速掀起了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的高潮。截至2001年底,该县共完成退耕面积2.4万亩,超计划完成20%。按计划房县需供应2001年度退耕还林补助粮食300万公斤,其中50%需要在2002年3月底兑现到户,但直到2002年6月底,这一计划才得以完成。粮食补助兑现到户工作的进度迟缓不仅挫伤了农民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性,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经济》2003,(12):33-35
退耕还林取得明显成效自1999年开始,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四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76.1万亩,位居全国首位。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全省104个县(市、区)的1,588个乡镇、17125个行政村近125.4万退耕农户。截至2003年6月底,全省已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粮食13.8亿公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按四年完成的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估算,全省林草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被茂密的林草植被所覆盖,一些多年罕见的动植物重新显现,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  相似文献   

7.
8.
《粮食问题研究》2002,(5):31-32
山市沙湾区确立了“一退五还”、建设“生态优区”的奋斗目标,即在境内大渡河两岸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桑、还药、还草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乐山市沙湾区粮食局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是确保党和国家退耕还林大政方针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现实、最实在的体现。为了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按时将粮食供应到户,激发了退耕户还林还草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使昔日光秃贫脊的…  相似文献   

9.
10.
《粮食经济研究》2005,(1):64-64
2004年9月7日至9日,由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四川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与基础设施情况调研组一行5人对该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着重检查了洪雅县退耕还林与粮食供应、粮食基础设施情况。调研组认为,四川省较好地完成了有关退耕还林的粮食供应任务;  相似文献   

11.
美化峨眉山,全市已退耕还林2133公顷,供应补助粮食8340吨,做到了政府满意,农户满意。一、领导重视实施退耕还林不仅是保护峨眉山“两个世界遗产”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农业的重大举措,是粮食职工的政治任务。为了顺利实施这一工程,市政府和市粮食局成立了退耕还林粮食供应领导小组,各粮站实行站长负责制,保证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健全制度1.实行局长、站长负责制市粮食局规定,退耕粮食供应,哪里出问题,就追究哪里法人代表责任。退耕还林粮食加工、供应期间,各法人代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22日至30日,姚秀敏、瑞克.摩根(加)、王赵锟(加)、朱恩俊与吴志华等5人对中国贵州、甘肃、宁夏退耕还林地区粮食供应政策与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课题组认为,这些省都较好地完成了有关退耕还林的粮食供应任务;由退耕补粮到补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但在目前退耕还林补贴标准偏低的情况下极可能造成一些生态、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缺粮农户的“退林复耕”。应针对各地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的实际情况实施有的放矢的政策策略一一尽快实现由以往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的普惠制向差别化对待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从粮食供应政策调整、粮食供应基础设施完善、补助粮营养强化与社会多元力量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协同努力,以有效提高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加合作课题“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粮食供应问题的政策研究”活动二的安排,2004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由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女士为团长的考察团对加拿大粮食购销、储运管理、农户补贴系统、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应问题等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对加拿大从农场到港口、从田头到餐桌的粮食流通体系的实际考察,初步了解了加拿大粮食流通的运行情况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西部退耕还林地区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粮食供应保障体系是做好西部退耕地区粮食供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对目前西部退耕还林地区的粮食供应情况和供应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建设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搞好西部退耕还林地区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齐鲁粮食》2007,(10):45-45
据日报报道.世界粮食供应趋于恶化的担心正在全世界蔓延。担心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对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的担忧促使生物替代性燃料的增产。另外,地球气温升高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也令人担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粮食问题研究》2007,(5):42-42
据日报报道,世界粮食供应趋于恶化的担心正在全世界蔓延。担心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对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的担忧促使生物替代性燃料的增产。另外。地球气温升高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也令人担心,粮食自给率低的日本应该制定能够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变西部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建立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做好补助粮供应工作,确保西部退耕地区农民口粮需要,有利于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和维护西部退耕地区社会的稳定,是退耕还林地区“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可靠保证,也是确定退耕还林工程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西部退耕地区粮食供应保障方面存在的缺陷退耕还林补助粮的供应,既是粮食流通中的重要一环,又是…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任正晓局长第一时间与云南、贵州、四川3省粮食局主要负责同志沟通了解情况,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和救灾部队的口粮供应。云南省粮食部门迅速行动,目前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省粮食局成立抗震救灾工作指导组,有关人员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及时沟通,并由局负责同志带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应急保供工作。  相似文献   

19.
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子,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立即召开≥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粮食供应工作,成立了曼食供应应急领导小组,要求迅速摸清灾区及周边地区粮源、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分布享况,特别是成品粮应急储备情况,加强组织调乏,确保受灾群众口粮供应。对受灾严重地区,暑搭建临时供应网点,及时调运,坚决保证灾区曼油供应和价格稳定。立即与抗震救灾部队联乏,确保部队开赴到哪里、军粮和食品供应就保季到哪里。加强救灾粮质量检验检测,绝不让不竽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粮油流人灾区市场。  相似文献   

20.
今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启动我省除五华、盘龙两区外126个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总任务为30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0万亩,荒山造林150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