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支持政策在发达国家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和工业支持政策保持基本相同的变动规律,属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手段。“工业反哺农业”是中国城乡统筹战略选择下的特有经济范畴,其实质是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土地产出贡献率基本上达到了目前技术允许的极限,单纯依靠进一步发展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补贴政策的大部分功能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并且受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的制约,也不能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应是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农村人力资本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数量转移不均衡,就会使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就意味着为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既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要注意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活动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4.
构建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二元经济模型来分析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基于省区数据建立交叉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乡劳动力流动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随农民工工资和城镇化水平的临界值由扩大转为缩小;(2)近年来超过三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由城市就业市场对农民工歧视产生的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价值带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共同作用,构造了一个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拥有庞大数量的低收入者是我国收入差距保持较高的水平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缺乏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是增加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超出临界值,最低工资会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托达罗模型为框架,在"双二元"假设下,构造了劳动力迁移的数理模型,深刻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化进程以单纯的人口迁移和农民工进城的方式展开,表现为粗放式的城市化。只有提高现代工业部门生产效率,同时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农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加快集约式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选取1987-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误差修正模型系统检验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差距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强于农村,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差距的变动会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造成影响。因此,应充分运用现有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加快积累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量等手段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祯 《全国商情》2007,(8):80-8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我国来说,农村人口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其就业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广大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笔者通过对1989-2005年的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的比较发现,城乡收入的差距是在不断增大.通过计量模型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人口流动越多,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但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悖论,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乡城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利用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等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和工具变量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跨区域的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分时间段来看,1992年之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从分区域来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结构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论述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忽视社会结构(即城乡结构)的调整,这是不全面的。我国农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城乡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居民民收入差距的悬殊性。要实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必须消除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开放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而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从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利用1 8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农业机械化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相关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空间差异;农业机械化能够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矛盾现象并存于现实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直接解释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应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伴随的制度障碍、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来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为什么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存在房价门槛,且存在二重房价门槛。当房价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值(1 350元/平方米)时,劳动力流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当房价位于第一个门槛和第二个门槛(3 772元/平方米)之间时,房价依然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减弱,降低幅度大约为7587%;当房价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引起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土地制度不完善、农业补贴力度不够、人地矛盾尖锐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驱动力。在分析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和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运用推拉模型归纳演绎农村空心化形成的机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用性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20年20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数字经济促进了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经济发展后期会抑制劳动力转移,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U”型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城市更为显著;相比于高行政等级城市,数字经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在低行政等级城市的到来更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8.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相对于农业的产出,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基本思路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升城市化水平。也有的研究试图从制度安排上寻求答案,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差距不断扩张的根源,应当归结于中国由来已久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收入和就业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