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证了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与美丽陕西的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陕西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两型社会"为实现美丽陕西创造了条件。探索推进陕西"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第一,"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强化节能环保、生态优先的意识;第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三,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支撑;第四,以发展工业园区带动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第五,加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强调了陕西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圈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修复生态环境系统、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和导入生态社会系统,武汉城市圈才有望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城市圈,迈入"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人类要寻找的"诺亚方舟",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三赢",其中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是前提,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培育生态文化是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特殊背景和发展战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此模型考核评价了2011—2013年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水平,并与南昌、九江进行了横向对比。根据考核评价结果,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对景德镇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十二五"期间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文构建的考核评价模型,对正确认识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成果,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文章从科技、教育、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法制和体制等方面讨论了阻碍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瓶颈问题,并简单探讨其产生根源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型城市”建设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更需要全国上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南京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发展道路。为表述简便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为"两型社会",相应地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简称为"两型城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和财政部经建司在长沙召开"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总结几年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会议指出,"城市矿产"是我国战略资源的有效补充,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就是要树立  相似文献   

8.
杨丹 《中国集体经济》2014,(33):152-153
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株洲市在城市管理中进行了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分析株洲市在城市管理中取得的良好成果,可以得到如下启发: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视域下开展城市管理创新,需要建立创新的城市管理观、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呼吁创新的管理方法和倡导广泛的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基地,武汉城市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其中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问题被凸显出来.文章重点研究了如何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推进武汉城市圈重化工业的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是文化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在这一系统中是主体,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性内容。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即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建设,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中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进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是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利用2003—2012年10年数据对2014—2018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以及社会总体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没有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包头市在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将会发展良好,预测水平较高;但社会"软件"和"心件"方面发展水平不甚理想。同时,GM(1,1)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生态城市中社会发展各指数变化情况,适合预测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预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营作为一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产业经营作为现代城市经营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在"两型社会"建设思想指导下,在分析城市经营创新系统协同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产业经营创新的"绿色化"模式和"循环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文主要从生态位理论角度论述三个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与策略,以便促进长株潭三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对旅游业的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扬帆 《特区经济》2010,(4):146-147
本文在分析"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探讨了以城市圈或城市群为地域范围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对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交通、旅游营销及旅游生态的推动作用,以期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矿业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矿业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在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切实采取行政、法制、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确保矿业城市实现生态环境的友好和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应成为矿业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危机形势和资源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必将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生态文化。文章试图通过对两型社会、企业文化、生态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剖析,着重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它的丰富内涵包含着对当前生态问题的一系列观点、要求,科学发展观所导向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成果形式之一,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应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注重生态能力建设。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抓手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加强生态城市的社会事业建设,保障生态城市的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以和谐为主旨的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生态城市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既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市病"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综合分析包头市经济、环境、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找出其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数为0.77,评价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针对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控制"三废"排放,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鼓励多方面融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20.
邓向阳 《走向世界》2009,(19):20-23
探索城市建设"新定位"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编制的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滨州市将立足市情,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坐标系中寻求"角色定位",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高效生态城市,支持全省可持续发展;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蓝色经济城市,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