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健 《天津经济》2013,(6):36-38
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又一次受到质疑,银行业面临着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客户需求变化等强外生变量的深刻影响。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对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自身来说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文选择滨海新区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操作风险管理视角对现阶段内控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内控措施和加强风险防控的一系列思路,为打造开源节流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是最近我国经济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剩。流动性过剩在提高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同时却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该局面一直延续至今,文章运用相关理论对2007年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诸多商业企业伦理丑闻引发了人们对于组织声誉内涵与价值的重新审视。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组织声誉来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决定组织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在基于以往组织声誉研究对组织声誉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演进过程做出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行为认知视角下的组织声誉界定,进而基于对近期实证研究结果的述评,对该视角下组织声誉的前因与效能机制展开综合探析,并对未来组织声誉研究的前沿方向与问题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流动过剩分为宏观层面流动性过剩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该文研究了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商业银行自身层面以及双顺差、高储蓄、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外部视角分析了其产生的综合原因,并分析了商行流动性过剩对于商业银行、货币政策效应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效应。最后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政府共同治理的视角.提出了治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由于政策体制环境、商业银行融资偏好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不足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商业银行融资偏好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这种观点更多地是站在中小企业的立场上来分析研究,而较少地顾及商业银行在融资对象选择过程中的利益因素,因此有必要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重新进行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合规压力日趋增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对合规制度体系进行有效完善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基层员工为视角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合规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及完善建议,为各家商业银行完善合规制度体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商业银行来说,声誉风险一直属于比较遥远生僻的课题。然而,在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中,大批国际银行业标杆因企业声誉受损、公众信心丧失而纷纷落马;加上最近四五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多次遇到社会信任危机而险象环生,声誉风险管理正日益受到中央金融主管部门的重视。本文从定义“声誉风险”概念入手开展理论探讨、总结国际企业界的管理实践经验,首次考证杭州金融界声誉风险管理的起源、归纳最近四五年的创新举措、分析亟待改进的短板问题、研究推进改革的方向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杭城银行业要进一步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的结论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顾客衡量企业声誉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化媒体下,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文章从网络舆情演化视角出发,分析了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建立了顾客感知的产品质量舆情与企业网络声誉的关系,基于两者间的相关性,以天涯论坛为例运用产品质量舆情量化了企业网络声誉值。结果显示,运用产品质量舆情的时间衰减特性、帖文内容影响分布、舆情演化高潮期等特性比仅仅依靠帖文数量测度企业网络声誉更具有合理性,为企业提升企业网络声誉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不仅使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面临破产危机.除了经营失败之外,声誉风险的积聚也已成为主要原因.因此,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已将声誉风险管理上升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2009年8月25日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期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管声誉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累积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高管声誉究竟能够给予高管动力,还是成为负担?本文通过对高管声誉及其治理效用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概括了高管声誉内涵界定的贡献观、能力观与综合观三种观点,厘清了影响高管声誉形成的多种因素。继而阐释了有效契约假说与寻租效应假说及其理论基础,并以高管声誉所具有的长期性、约束性、内隐性、易损性等独特属性出发揭示了高管声誉"双刃剑"效用产生的原因,构建了高管声誉效用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此,针对高管声誉对公司绩效、盈余管理、高管报酬、利益相关者行为、公司战略决策、资源获取等因变量的双重效用以及影响其治理效用强弱的情境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尚待研究的前沿问题予以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及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逐年增长,蕴藏的风险亦在逐年放大,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视角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其风险提出方案,以期实现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债务的良好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庞大的投资规模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点,也对金融服务和创新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业转移,商业银行如何调整授信政策、抓住机遇并实现有效风险管控?如何在政策上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一带一路"授信?文章对"一带一路"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机遇、面临困难和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霆 《特区经济》2006,(1):174-175
本文从金融资源属性的视角探讨了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当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情况的评析,得出了其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差距,最后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模型的分析,针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了阐述并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声誉机制,对企业家行为长期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探讨了声誉机制对企业家激励约束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就企业家声誉机制激励约束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农村家庭功能失衡引发的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自1993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5年前后学术界更是掀起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潮。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即分别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具体问题与对策探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评述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旭光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133-140
关于腐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横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生动的研究主题。文章详细阐释了腐败的含义,从寻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合谋理论、法经济理论、制度经济理论等五个方面回顾了关于腐败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并在综述反腐败问题的文献基础上分析了腐败治理问题的思路。针对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可以作为研究视角的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如社会声誉和腐败、分权和腐败、更多的经济治理方式选择、更多的实证和其他视角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经济》2014,(10):F0003-F0003
正为做好工行声誉风险日常管理,加强舆情预警和研判,提高各分行应对舆情的能力和水平,辽宁经济杂志社与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办公室于2014年10月18日-19日联合举办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班。培训班主讲了《辽宁省网络舆情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和《自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战略管理》两大主题,通过这次培训,让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舆情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处理好各种舆情事件,树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双创"政策引领下,小微企业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较为严峻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如何加快金融服务战略转型调整,开启小微金融服务改进的新方略、新内容,实现新作为与新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迎 《特区经济》2009,(8):213-215
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是指通过经理人市场竞争与声誉机制,而形成的一种内生于企业经营者的自我驱动性激励。目前,在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上,我国理论界对于国企经营者的年薪、奖金、期权、期股等显性激励手段已有较为充分的探讨,而针对激励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经理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而实现的隐性激励的系统研究却显相对不足。本文将在概述隐性激励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经理人市场对我国企业经营者隐性激励的作用现状,并对如何构建合理的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机制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和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主要是既包括了市场性的原因,也包括了制度性的原因。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良贷款和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内部原因,并提出了有效改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