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分析了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朋友的交游。李白在与诗人朋友的交往中更显得情趣相投,如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人。他们交流思想,碰撞才情,在唱和答赠中表现出盛唐诗人张扬疏放的自由性情和执着乐观的政治追求,展示着盛唐诗人的情感面貌。  相似文献   

2.
周斌 《魅力中国》2010,(31):172-173
一个人的政治品格决定其政治操守,并在政治生活中形成其接物处世的行为准则。纵观苏轼一生,虽然仕途蹭蹬,几经起落,但于局事纷纭之中,苏轼始终能保持“独立不惧,直道而行”的政治品格,这对于北宋中后期恶劣的官场生态来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得苏轼与那些投机倒把的政客有着天壤之别。苏轼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其政治品格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边疆民族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大量新材料的陆续发现,有关北宋时期西域历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内容几乎涉及当时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西域国家与北宋贡赐活动的考察,已为多篇成果所涉及。但笔者以为,就目前研究来看,很多成果仍多着眼于地区内某国贡赐活动的追述,而较少将西域诸国视作一整体,  相似文献   

4.
马玲 《魅力中国》2010,(31):255-256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这之后的贺铸、张元干、陆游、辛弃疾等词人,继承了苏轼词风成为豪放词派。他们的词或描述“少年侠气”的交游,或抒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感怀古今,表现出豪放的风格。“豪放”还指形式的不拘格律,而豪放词人的词又有细腻温婉的一面,这体现了豪放词人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极高,苏轼作有有5篇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无处不在的相思情怀使这些词成为北宋词坛上表现昆仲情谊的难见而极佳的词作,更可以从中一窥苏轼归隐情结从萌芽到深化的过程。本文主要对寄远词内蕴进行考察,从文本研究入手,力图对苏轼中秋词寄远词中的相思归隐心态进行真实还原。  相似文献   

6.
胡玉兰 《黑河学刊》2013,(4):41-42,45
宋代诗僧诗话的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在北宋初期,诗僧的诗话主要以唐代的诗歌作为评介的内容;在北宋中后期,诗僧的诗话内容加入了本朝的诗人诗作。两宋之际的惠洪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在继承唐人形式的基础上,大量选用了宋代僧俗两界的诗作,初露评论僧人色彩;南宋时期,诗僧多以禅家语言入诗评,体现了浓厚的僧侣评论特征,道璨是其间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正>唱和诗是古代诗人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宋代元祐年间诗人相互唱和十分风行。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二人以黄庭坚酬答别人送的香品(帐中香)为引子写了几首唱和诗,不单写香,且以香激赏对方之文辞、智慧。《和黄鲁直韵》苏轼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相似文献   

8.
毛滂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一位颇具影响的词人。薛砺若对其词风的评价为"潇洒明润",可见其词风的独特性。在艺术上,毛滂的词体现了两大特色,一为诗化倾向,一为由此而形成的风格多样化特征。因此,毛滂的词一方面体现了词体发展到北宋中后期时所发生的新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提起白居易,无人不知他是中唐时期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而一提起苏轼,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时期的豪放派大词人的杰出代表。这两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论籍贯一个是山西太原人,一个是四川眉山人;论生活年代,一个生活在公元8、9世纪,另一个则生活在公元11世纪,其间相隔两百多年。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看,白居易、苏轼二人相去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冲击中美关系的意外事件频频发生,如苏联解体、1996年台海危机、“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九一一事件等等。意外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逆转、强化、催化、溢出、激活等效应。九一一事件证明了意外事件对中美关系的逆转效应。中国应加快建立应对未来意外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意外事件的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加强对意外事件的科学预测;充分利用意外事件对双边关系改善、巩固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加深和拓宽两国的交往机制,减少意外事件的不利冲击,等等。  相似文献   

11.
俯瞰重庆     
重庆,如果我们从上往下看,会是怎样的一幅图画?答案在后面。重庆晨报作为中国第一张拥有自己的航拍飞机和航拍工作室的都市报,为我们寻找答案,也给出了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北宋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900多年前的苏轼,即便再有"多角度看"的理想,都断然不会想到从天空中极目"庐山真面目"。800多年前,宋光宗赵惇赐令升恭州为重庆府,以寓"双重喜庆"——他也不  相似文献   

12.
吕秋薇 《理论观察》2007,(3):174-175
苏轼的诗、词、散文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散文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前赤壁赋》在哲理、意境、语言三方面都体现出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在吉林省博物院12万余件文物藏品中选出镇馆之宝的话,那么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无疑是选项之一。在中国文坛上,苏轼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水平都是顶尖级的。苏轼的行、楷书得益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却自成一家,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后人称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北宋四大家”。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书法史上的扛鼎之作竟是在流落民间37年后才重现世间,最终成功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14.
邬焜 《开发研究》2005,(6):75-77
作为一种全新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的信息化浪潮,为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经济的形成奠定了一般性的社会和技术前提,也规定了后者发展的一般特点,如,网络化和分散化、弹性化和即时性、创新性与学习性,以及全球性交往等等。要合理制定适应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经济的西部发展战略,就必须改变观念,调整行业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创新体系,改变西部人生产与交往的方式。据此,本文提出了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改变西部人生产与交往方式的10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M社区的答礼事件,分析得出微观个体的"答礼"行为在整体层面上维系着农村社区家庭间的关系网。研究中发现,适宜与不适宜的"答礼"行为:促进社区内成员间的相互交往,维系稳定关系为其一方面;而淡化人情关系,造成交往关系疏远为其另一方面。由此推出,礼物交换在一定的时段空间中,在整个社区里建构和维系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关系网。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作为词坛的改革家,主要着力于要改变词作家们现有的观念即"诗庄词媚"的固有观念。他力图让人们把词放在同诗一样具有重要的位置的文学样式上,苏轼曾在他的作品《祭张子野文》说道"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那么,这就说明,苏轼的词学观念认为词是由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说,苏轼认为词在内容上也能像诗那样表达阔达的  相似文献   

17.
北宋士人多儒释道兼修,苏轼亦是如此。学术界普遍认为,佛道二家思想共同作用其身,形成其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对苏轼与道教的研究多侧重在其文艺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上,较少关注其少年时的道家因缘。本文拟从地域、时代、出生、读书和天性等五个方面来探析其出川前的道家因缘,有助于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男人辛弃疾     
路也 《走向世界》2006,(9):91-91
我们山东的文人可能自古至今都不会闹花边新闻。从来没有查到过关于辛弃疾爱情生活的具体记载,印象中他只是忙着骑马打仗了,光念念不忘收复北方失地了,没有顾得上谈情说爱。这不像陆游,一首《钗头凤》,还有与它唱和的词,有人说写的是他和前妻唐婉的故事,硬是把俩人弄成爱情楷模,还重修沈园收门票让人参观;近年有人又考证说《钗头凤》其实不是写给唐婉的,而是写给什么歌妓的,让人大跌眼镜,当然也有人庆幸给自己在私生活上找到了祖师爷。还有苏轼,人家年纪轻轻地就死了老婆王弗,老婆当然没有白死,使苏轼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只…  相似文献   

19.
<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是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之一,这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景象。诞生钱塘江大潮的杭州湾湾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有着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战略优势,未来是否也名列前茅?宁波位于杭州湾湾区南岸的喇叭口上,如何借势杭州湾,加快发展自己?我认为,在新常态背景下新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有宋一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窘迫的国家财政并存。在中央财政索求无度的背景下,每一级财政单位都面临着维持自身行政成本和满足上层征缴任务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作为宋代财政最基层的核算单位,一直被认为是无为的"小角色",加之南北宋现存史料的不均衡以及宋人对其记录上的忽略,使得县级财政的独立身份经常被遗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将宋代县级财政作为一个考察对象,致力于将其发展的背景、收支内容、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