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俊 《经济导刊》2002,(2):54-60
2001年4月23日,PT水仙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标志着中国股市中退市机制的正式启动。退市机制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并且迎来了一个新起点。说它是转折点,是因为我国股市10年来一直是只进不出,股票市场本应具有的压迫机制和自我淘汰机制无从产生和发挥作用;说它是新起点,是因为退市机制的推出意味着我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23日,这一天已成为中国股市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天。中国股市矗起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中国证监会下令“PT水仙”停止上市交易。“PT水仙”成为十年中国股市第一家退市的股票,退市之门从此打开。 近几年来,证监会一次又一次地发布预警或警示性公告,让人想起  相似文献   

3.
PT水仙首开十年股市上市公司退市之记录,但是,退市的大潮并未如期而至,原因是退市阀门一开即关。最近,相继公布了巨亏年报的PT农商社、PT网点、PT双鹿、PT红光和新PT郑百文提出的宽限期申请均获上海证交所批准,将分别有6个月和12个月的时间得以苟延残喘。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退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亏损的上市公司退出股市是近期中国股市的一个热点问题,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3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再次强调,证券交易所将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如期对有关上市公司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4月5日,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同时向PT水仙等6家公司发出了“退市警告”书,最终,中国证监会作出了PT水仙于4月23日起终止上市的决定,由此,中国股市中的第一家摘牌上市公司浮出水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退市问题的认识已经达成一致,有关讨论已经结束,恰恰相反,关于退市问题的研究尚属起步,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PT水仙被强制退市开始到2007年底,共有43家公司因业绩问题被退市.表面上看,这些公司都是因为业绩不佳而被退市,而实际上业绩仅仅是作为结果而呈现出来的现象,背后更多的是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本文从内部治理机制的3个主要方面探讨了这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特征,认为治理机制欠佳才是导致这些上市公司退市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6.
林臻 《发展研究》2004,(3):21-22
为解决原NET和SFAQ两网历史遗留问题为契机,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01年7月16日推出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三板),并且很快赋予了该系统退市通道的作用。当年12月10日,PT水仙作为退市公司首家成功进入三板市场,此后PT金曼和PT中浩也于2002年9月和10月相继挂牌。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国股市逐步建立起一些减少市场内外冲击、稳定市场的机制,本文将这些机制概括为股市"稳定器"机制.然而,这些"稳定器"机制似乎并未有效地抑制市场波动,一些"稳定器"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对此,本文从稳定器的政策意图及其在我国股市失效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回报投资者,改革发行、退市制度,引入做空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入新型机构投资者、改进机构投资者法人治理结构,减少不必要政策因素的冲击、建立必要的市场干预机制等政策建议,上述建议将有利于改革并深化我国股市的"稳定器"机制,使之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股市10年来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指出中国股市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股份公司上市不透明、运行不规范、退市无机制,从而造成股市今天这样的难堪局面.并指出搞活国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只有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与债券市场,把国营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从根本上搞活国营企业,搞活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9.
退市机制失灵是我国证券市场上资源配置低效的主要原因。面对退市机制建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大股东与证券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股权滥用现象,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降低退市成本和监管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尽快建立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观成 《经济论坛》2004,(7):100-101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不断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使股市健康、稳定地发展,防范股市泡沫风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股市泡沫的产生和膨胀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对股市宏观调控的不规范和无效。对于我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理论界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只讨论跟股市泡沫密切相关的退市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