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 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 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 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 面积为1.288 55万hm 2 ,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 2 ,占中心 城区面积的28.67%。因此,今后荣昌县应在生态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采取差别化政策对待不同区域土地 利用与保护,更加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南昌市城镇用地扩张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几年城镇化迅速加快的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本文应用TM 图像为信息源,把GI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手段,分1991~1993 年和1993~1997 年二个时间段对南昌市城镇用地扩张规模、占地类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城镇用地扩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镇进一步发展合理用地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城镇用地规划管理部门分析决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基于当前GIS在该领域开发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城镇用地的多目标优化规划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需求目标分析、系统结构设计以及模块的功能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基于GIS的城镇用地规划分析决策系统的构想.利用该系统,即能实现城镇用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自动化,也可提高城市与市镇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既满足经济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保障粮食安全对一定数量耕地的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转变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模式,逐步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化,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增量城镇用地区域配置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区域城镇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及指标,提出增量城镇用地区域配置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最小相对熵方法和三标度AHP方法.研究结果:(1)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角度提出了城镇用地现状规模、城镇人口增长预测值、GDP增长预测值、单位面积城镇用地承载城镇人口、单位面积城镇用地GDP 5个指标组成的增量城镇用地合理配置指标体系.(2)采用最小相对熵方法求取各影响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增量城镇用地区域配置的方法.研究结论:(1)本文的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不同区域城镇用地的历史以及规划期内的发展趋势,而且体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2)采用最小相对熵方法求取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所计算的指标权重值的精确性;采用三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使得专家打分过程更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结合滁州市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南谯区碳排放总体成负排放,通过对1991-2005年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和总碳排放分析,全区碳排放呈不断减少趋势,从1991年的-1644510.1 t发展到2005年的-1614135.9 t。将现行土地利用规划(1996-2010年)碳排放与2005年碳排放对比,耕地比规划减排90.07 t、林地比规划少吸收3391.80 t、草地比规划少吸收13.46t、建设用地比规划多排18280.54 t,总排放距规划预期有很大距离。对2010、2015、2020年碳排放做出预测,全区总碳排放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减少碳排放,主要从节能和合理管理耕地两方面着手,并将低碳经济提到规划中。  相似文献   

8.
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因素对于探究城市内在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建立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个阶段建设用地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建设用地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2002~2007年),深圳市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建设用地变化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坡度和高程,而在第二阶段(2007~2012年),深圳市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建设用地变化表现为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人均GDP变化和人口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广丰县1996-2005年有关建设用地规模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县建设用地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人口等.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建设用地需求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广丰县建设用地需求变化与主导影响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互动机制,可以有效地模拟在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下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通径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识别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损益分析原理,引用潜力-阻力分析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应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发展了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确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自下而上"、直观定量地确定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研究结果:规划的建设用地弹性边界与北京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在该方法定量确定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边界和交通、绿化隔离带等人工边界,进一步综合修改完善,将有可能明显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研究目的:深入剖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扩展速度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灰关联法测度了各因素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社会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非农业人口增长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直接原因,经济总量增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动因,而国家政策的不连续性、多变性和衔接性较差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周期波动的根源。研究结论:在当前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中,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特别要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管制,走集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城区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空间叠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城市扩展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不仅保障了城市发展用地,而且保护了一部分优质耕地,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扩展中交通用地、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张的时序特征、空间关系以及扩张时点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农地—建设用地转换最优时机理论;加速失效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具有相互关联的时序和空间特征;(2)静海区交通用地引导了其他建设用地扩张的方向,而不同级别交通用地由于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影响的差异,加快或延缓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机;(3)商住和工业用地在200— 400 m 范围内相互集聚,且商住用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强于工业用地。研究结论:细化建设用地类型以分析城市扩张的特征和机制,有助于城市扩展区的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