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闽台金融服务领域合作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国家正式确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闽台交流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充分利用福建的优势,以海峡西岸作为试点,全面扩大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实现两岸经济金融互利互惠是亟待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当前闽台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阐释新形势下推动闽台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省为研究对象,以金融支持海西经济建设为主线,从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出发,分别基于海峡经济区和海西区的角度,探讨海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海西区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阐述闽台产业对接的内容和途径,从大金融的视角,研究金融支持海西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深化闽台金融合作 助推海西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度的形势下,如何助推海西区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推进闽台金融合作的大环境因素,指出闽台金融合作对助推海西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两岸政治气候,阐述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互补与合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两岸"三通"带来的新契机,使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得以深化和发展。本文描述闽台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分析2011年闽台两地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提出推动闽台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与两岸贸易投资、产业对接和人员往来的快速增长相比,两岸金融合作的步伐明显滞后,金融未能很好地发挥服务两岸经贸交往的应有作用。两岸继签署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后,进一步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两岸金融实质性合作进程的开启。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和两岸合作的前沿平台,应紧紧把握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对台...  相似文献   

6.
论台商投资福建金融业的优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以来,闽台经贸往来规模日益扩大,台商掀起新一轮来闽投资热潮,金融业成为台商关注的新领域。随着祖国大陆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福建在两岸金融往来中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近两年台商对福建金融业的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当前,福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争取中央赋予本省对台金融相关事项的特殊政策.进一步密切闽台金融业合作.打开两岸金融直接交往和良性互动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ECFA的签署为两岸金融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金融合作的先行先试获得中央的认可和支持.在此背景下,闽台金融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加强闽台金融合作的历史契机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阐述后ECFA时期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编委会确定的2012年《福建金融》办刊工作思路,本刊拟逐步加大对福建发展、海西建设和两岸经济金融合作问题研究的组稿力度,并主要围绕以下课题组织稿件:  相似文献   

9.
闽台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峡两岸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等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两岸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强金融合作的迫切性日益凸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作为两岸金融合作试点的天然优势。加强闽台金融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目前闽台金融合作尚存在局限性,应积极争取闽台金融合作试点的政策支持,推进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加强闽台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合作,并加大对台企业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0.
自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后,海西港口群成为两岸产业对接和经贸合作重要的前沿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经济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福建作为海西的主体区域,应抓住良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分析在海峡两岸关系新格局下,海西后发地区港口经济发展趋势和模式,探讨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及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提出完善港口经济金融服务体系和促进海西后发地区港口经济与金融共同成长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文化产业的“引擎”,只有通过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闽台文化产业显示出很强的互补性,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对接渐入佳境。而推动闽台区域金融一体化,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是实现闽台文化产业有效对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农信社引进台湾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构建符合现代农村经济改革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先行。当前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引进台湾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组建参与福建农信社的改革,以提高农信社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两岸金融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3.
10月21日上午,由福建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闽台金融合作与交流座谈会”在福州举行。国台办经济局、中国人民银行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有关部门负责人、台湾部分金融机构本部及驻大陆代表处首席代表,福建省台办等省直有关单位、研究机构、在闽台资企业代表和福建省金融学会团体会员单位近60人参加了座谈会。福建与台湾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商缘广,是海峡两岸互动交流的前沿和窗口。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五缘”优势不断得到关注和发挥,在促进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推动金融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写入“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在新一轮发展中,福建致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并在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交通联系、旅游、文化交流、农业合作、构建两岸交流的载体和平台等六个方面谋求更大发展。座谈会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长、福建省金融学会会长刘连舸主持,代表们畅所欲言,积极就为两地金融界搭建合作平台,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本刊将座谈会台湾代表发言整理成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与当前两岸经贸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相反,1987年以来,闽台两地金融交往与合作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如不及时扭转现状,有可能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步伐。本文就闽台两地金融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银行业要积极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事业,努力推进闽江口都市圈、闽南金三角城市圈等众多经济金融区域的形成,逐步实现与长江三角经济板块、珠江三角经济板块相关金融业的“对接”,进而促进福建省的国民经济逐步形成一个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要素流动聚集的经济综合体。  相似文献   

16.
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的八大举措之一,而水产业则是海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描述闽台水产业的资金、技术、劳工等要素的互补特点及当前的合作状况,分析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深化闽台水产业合作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两岸金融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闽台金融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有限,而ECFA的签订无疑预示着闽台金融合作将进入全新的广阔领域。当然,ECFA的签署也是把双刃剑,在为福建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系列的发展挑战,因此,必须辩证地认识ECFA给福建带来的影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8.
钟超 《云南金融》2011,(8Z):72-72
虽然两岸金融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闽台金融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有限,而ECFA的签订无疑预示着闽台金融合作将进入全新的广阔领域。当然,ECFA的签署也是把双刃剑,在为福建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系列的发展挑战,因此,必须辩证地认识ECFA给福建带来的影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发掘对台金融研究优势资源,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福建金融》期刊将进一步打造“海峡金融”栏目,特向广大作者征集稿件。稿件可系统梳理台湾地区在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领域创新发展的正反经验,通过两岸比较研究得出政策启示;分析两岸金融业态、产业发展、经贸关系最新变化,围绕两岸经济金融融合发展趋势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作者可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在两岸经济金融融合发展的范畴内自行选题撰稿。  相似文献   

20.
《南方金融》2012,(4):88
根据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热点、重点和焦点问题,2012年本刊将加大对国际金融、产业金融和民生金融问题研究的组稿力度,主要围绕以下导向性选题组织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