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情况及调水调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水造峰期间下游河床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浪底水库10 a调水造峰与清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已经得到有效恢复,为利用洪水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连续10次调水调沙,冲刷效率逐步降低,且存在排沙期下游河道淤积、流量沿程增大等问题。洪水具有"涨冲落淤"的输沙特性,因此小浪底水库应改变目前落水时加沙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尽量在洪水涨水期集中排沙出库,一般情况不要再放平头峰,以提高下游河道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2.
调水调沙与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简要分析小浪底管道排沙系统的基础上,对管道配沙可利用的沙量、管道含沙量、管道泥浆输移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运用管道排沙系统配沙进行清淤,输沙率可达到80t/s.  相似文献   

3.
2008年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小浪底水库塑造异重流的过程中,小浪底水库排沙比高达89%.异重流排沙过程的特点是出库含沙量大、历时长,而且出现了两个沙峰.初步分析认为,这些特点与三门峡水库泄流过程、小浪底水库初始边界条件及其调整过程、小浪底水库闸门调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宏先  王帅都 《红水河》2012,(4):102-105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在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水库的开发目标,特别是水库减淤问题,针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水库投入运用以来,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试验和运用,不仅将长期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3/s持续2 d且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洪水过程时,小浪底入库沙量较多,2007—2016年满足条件的洪水仅出现5场,入库沙量占前汛期的72.5%;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洪水期间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可有效减缓水库淤积,同时下游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实测资料及前期研究表明淤积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的泥沙对河道影响不大,且在下次汛前调水调沙或者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过程中能够冲刷并向下游输送。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及黄河调水调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阶段,水库淤积与调水调沙的若干问题.首先指出了水库拦粗排细的原则是有根据的,并以定量的关系予以表达.但是拦粗排细是有条件的,而且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其次,从理论上和实际资料上证实了水库淤积百分数与下游河道排沙比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具体水库,这个关系几乎是单值的.它可以将水库排沙比与下游河道冲刷及减淤直接联系起来,并且有相当可靠性.接着,论证了调水调沙的重大效果,它对改善下游河道势在必行的意义.与此相关,专门论述了黄河下游造床流量的表达式,及第二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的关系.同时指出,近期继续增加造床流量的可能性及条件.最后,讨论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行的实际调度与规划的差别,以及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资料,从洪水过程、边界条件、水库运用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比偏高的原因:一是三门峡水库蓄水量大,塑造的洪水过程流量大、历时长;二是对接水位接近小浪底水库淤积三角洲顶点,使得三角洲顶坡段发生沿程冲刷及溯源冲刷;三是在三门峡水库泄空期间,潼关断面流量较大且历时较长.  相似文献   

8.
按照以防洪减淤为主的开发任务,小浪底水库7月11日-9月30日平水期实行调水调沙运用。水库调节使出库流量两极分化,尽可能避免花园口断面出现800-2600m^3/s对艾山凤下河道减淤不利的流量,利用大水输沙,提高下淤河道尤其是艾山以下河道的防洪减淤效益。  相似文献   

9.
调水调沙试验对小浪底水库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疏通河道、减少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由于水库水量的减少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试验有效清理了水库原有的淤泥,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改善水库的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尤其是艾山以下河道淤积及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流调沙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时,通过桃花峪水库调节引走清水,可减小进入下游的清水流量,使高村以上河段冲刷量减少,从而减少艾山-利津河段的淤积量;小浪底水库调沙库容越大,或桃花水库运用水位越高,对向华北地区供水及对下游减淤越有利,小浪度水库调沙库容越大,同样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几种主要运用方式,着重对“逐步抬高,小幅调水”运用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小幅调水难以增加艾山—利津河段的减淤量;调蓄水量少者相对于多者而言,实际上不存在“拦粗排细”,而是“拦粗排粗”;固板的定期冲库方式将使后期汛期水沙调节很难实行。通过分析比较“逐步抬高”运用类型中不同调控库容及起调水位方案,建议对于不同水沙条件的中等流量,采取灵活的不同调节程度的运用方式,以期减小水库淤积速率、增加艾山—利津段减淤量。另外,对起调水位及冲刷方式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常婧华  董泽亮  李一丁 《人民黄河》2012,34(5):32-33,37
为了管理好小浪底及西霞院水库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科学指导小浪底及西霞院水库的调度运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库容损失和延缓泥沙淤积速率,建立了小浪底及西霞院水库泥沙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NET软件体系架构进行开发,主要业务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3个方面,由用户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水文分析系统、河床演变分析系统、三维应用系统和WEB发布系统6个子系统组成,能够真实、准确地收集并分析小浪底和西霞院库区的水文泥沙及河道变化信息,基本实现泥沙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能真实再现库区及下游河道的三维地形景观。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廖义伟  赵咸榕 《人民黄河》2003,25(11):25-26
2003年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开始于9月6日9时,至9月18日18时30分结束,历时12.4天。通过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四库联合调水调沙,有效地利用小浪底一花园口区间的清水,与小浪底水库下泄的高含沙水流进行水沙“对接”。在试验过程中,采取了陆浑水库适时调控、故县水库控泄运用,尽量拉长、稳定小花问的流量过程,以利于小浪底水库配沙;以小浪底水库的实时水沙调控,稳定花园口站水沙过程的调度方式。通过前期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紧紧围绕这次调水调沙试验的主要目标,控制花园口流量2400m3/s、含沙量30kg/m3。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使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总冲刷量0.456亿t,全河段大都发生了冲刷,从而为今后实施水库多目标调度、兼顾各方面效益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运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容较大,为了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库容优势,减少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控制运用几率,对“上大洪水”,当小浪底水库水位达273m时,三门峡水库投入控制运用时机较好。对“下大洪水”,当小浪底蓄水位达270m时,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时机较好。通过多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以5000m^3/s为宜,最高汛限水位以245m为宜。另外,还提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防洪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工程规模和综合运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三门峡至秦厂河段开发方案比选,小浪底高坝方案,较好地满足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的需要。对小浪底水库蓄水位265m、270m和275m的技术经济比较,各方案的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相同,均可满足要求,但蓄水位275m方案的减淤效益最大。推荐275m方案为小浪底水库最高蓄水位,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也是安全可行的。小浪底枢纽的运用首先是满足防洪、防凌、减淤的要求,相应进行供水、灌溉、发电。为了发挥水库减淤作用,采取在汛期逐步抬高水位的运用方式,多拦粗沙,提高对下游的减淤效果。10月至次年6月来水含沙量少,水库进行供水、灌溉、发电的蓄水调节。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泥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小浪底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输移和河床变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预测,结果表明水库运用初期基本上为异重流排沙;库区干流淤积形态为三角洲且不断向下游推进;支流淤积主要是干流倒灌的结果,在沟口可形成拦门沙;库水位大幅下降,干流河床将产生溯源冲刷和沿程冲刷,支流淤积面随之下降。水库投入运用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尽管预报试验所采用的水沙条件与水库运用以来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两者在输沙流态、淤积形态及变化趋势方面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模型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