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与源语文本作者以及译者与译入语文本读者是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以使源语文本作者与译入语文本读者成功实现交际.译者主体性并不等同于译者地位,且译著读者越是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越是说明译者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3.
在译者、文本和译文读者三者关系中,传统翻译理论偏重于译者的能动性而轻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接受美学则确认了翻译传播中译文读者的主体性。读者主体性的觉醒与变迁直接影响着译者的创作和文本选择。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译者以读者、阐释者及作者的身份,在对原文的翻译、阐释及改写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受到原文作者、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在其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操纵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但是,除了译者受动性外,译者主体性还包含译者能动性这一属性.如在理论中加入译者主体能动性的阐述,可以使操纵学派理论在译者主体性方面做到译者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全面论述,有助于此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过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视角,广告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素制约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过程也体现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这种语境顺应恰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旨在探讨在目的论规定的原则下以及翻译行为理论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认为读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上,在接受美学、解释学、读者反应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以电影片名的汉译为例具体分析了译者的这三重身份及其主体性。最后指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文化因素和读者(观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抛开了以往对诸多制约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语境等,而是回归并探索翻译中"人"的问题。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在其意向性背景以及思维的影响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主体性,各流派之间虽然立论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彼此渗透,共同发展,不断开拓翻译理论研究视域。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表现出高度的互文性特征,译者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阅读原著、语言转换、译文创作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取向、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创造性介入体现出来。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和翻译的解释学原理为理论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介入,即:一、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再创性与理解的历史性;二、译者的文化认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三、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关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能积极、妥当地做到译文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变,充分且灵活地再现原作的意义、风格或神韵。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贯穿着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与文化语境关系密切。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翻译目的、原文文本类型、译文作者要求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8.
多元系统论虽然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但也有其局限性,即译者主体性的缺失。中国清朝末年三位重要翻译家,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叙事手法三方面的翻译实践活动,说明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企业科技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企业译者应从完善科技翻译语言,促进企业发展两个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增进翻译过程的和谐性,提高企业交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