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颐武 《中关村》2006,(11):106-107
最近有关“孔子标准像”的争议一直不断,形成了媒体的热点。这一争议涉及有关孔子的标准像是否真正“标准”?这是否是一种商业性运作?“标准像”能否真正对孔子起到弘扬的作用?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凸现了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面对今天文化“走出去”的诸多难点和困惑,值得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出现关系到新时代我们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认知这样重要的课题。回想二十世纪的中国,对传统的批判一直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是当时重要的口号。这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现代性”为了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2.
李凤发 《中关村》2005,(7):60-63
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定于2005年6月1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这是振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全力打造中国动漫品牌的中外动漫业界盛会和国家动漫  相似文献   

3.
明星  张越 《中关村》2011,(10):106-106
西山是一部史记,是北京人的学校,是游客增加文化、艺术素养的大课堂。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其王气自西山一脉。海淀区政府主办的“2011西山文化休闲旅游节”,以“西山慢生活健康加油站”为主题,把西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推介给北京市民,让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衔接,让人们在“慢生活”中找到平衡,让生活变得更细致优雅。让游客在“慢”的旅程中体验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苟攀  张炬 《中关村》2024,(3):116-117
<正>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艺术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助力。本文以艺术职业教育为主线,探讨“在地”实践策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模式和作用,进而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建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社会各界陆续开始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一批批艺术从业者也从城市走向乡村,其在帮助构建乡村文化、带活乡村经济等方面成绩斐然。艺术职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卫汉青 《中关村》2008,(11):9-9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纵然有百种解读,一言以蔽之日:“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前进”!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报告,在北京市文联、中关村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即将面世。“艺术中关村”,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地反映中关村开拓创新20年的发展道路,热情地描绘中关村的精神风貌。“艺术中关村”是为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企业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而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6.
张颐武  CFP 《中关村》2007,(2):114-115
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刊载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那是在当时的文化变革氛围中的一篇煌煌大著。胡适从语言的变革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为倡导白话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新文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界。那是一个社会正在剧烈变革的时刻,文化领域的沉闷压抑已经结束,一种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之中。胡适的这篇文章正是为一种新的“现代性”文化开辟了道路。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在被历史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  相似文献   

7.
关村  李春晓 《中关村》2010,(4):53-53
虎年春节的钟声余音缭绕,网民即对“小品王”的《捐助》表示不屑;嗣后,一些主流媒体连续发声加以挞伐。一直到“两会”期间,仍不绝于耳。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出一种民意,一种情绪;“民有微言,必有大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王畅 《中关村》2004,(8):25-34
当今中国的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国家发展最直观的标志。几年来,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规划并实施着各自迈向现代化的宏伟部署,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日新月异”,发展势头极为强劲。总体上看,成绩是突出的,但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街道、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城市设施,这些文化的表征,精神的趣味,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城市便只是建筑的堆砌,与垃圾的堆砌几乎无异。作为灵魂的城市文化,几乎可以看作是城市一切美的内在原因,是生活其中的市民们全部幸福的内在倚靠。作为灵魂的城市文化,有着极为复杂的形成因素,各种建设中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灵魂的失却。城市文化标识的确立,目的在于将成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杰作中蕴含的灵魂,以独特的具象形式展示给大众,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从而创造现代城市的新的“神话”。中国需要自己的大卫、美人鱼雕塑,自己的自由女神像,自己的凯旋门,自己各种全新的能代表自己所生活城市的文化标识。城市的建设者们已经创造了的,我们需要专家的认定评价,没有创造出来的,我们需要专家的呼吁与指引。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和看法,便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7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海淀区文联和《中关村》杂志社共同举办了“城市文化标识系列研讨会首次会议”,请来了各界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这次高水准的研讨内容将通过一定渠道上达政府决策部门,必将有利于中国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9.
“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因袭的一种“做官”情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乏其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不在少数。一部二十六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升官图”。史家诸如司马迁者流,不过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记录者。俱往矣,“做官”情结已演变成时下的“官本位”游戏潜规则,倘不加以遏制,“执政为民”、科教兴国”、“实业兴邦”、“文化创意”……都将事倍功半。科研系统是“官本位”的重灾区。科协主席周光昭直言不讳地痛斥“官本位”恶劣习气:“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  相似文献   

10.
程桔华  朱万峰 《中关村》2012,(11):48-49
《中关村》:您怎么看待“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地位? 朱万峰:“三山五园”,是明清皇家宫苑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见证了北京800年的古都史。从海淀区来讲,它是海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代表。也是海淀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京市来讲,它是组成北京古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代表了古都文化最辉煌最璀璨的历史,确实是北京的“文化绿肺”,也是古都北京的DNA。  相似文献   

11.
“草根”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颐武 《中关村》2006,(9):100-101
最近最流行的词莫过于“草根”了,大家推重“草根”博客,推崇“草根”的代表如郭德刚,看重“草根”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重视“草根”的选秀如“超女”和“梦想中国”。“草根”一时间成了我们社会里的关键词。但究竟谁是“草根”,什么是“草根”的价值观和文化走向却是不明确的。我们似乎朦朦胧胧地觉得“草根”和我们过去说的“群众”、“人民”一类的概念大不相同,却又难以说清和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所以又常用过去的“群众”一类的词语来说明它。这样的矛盾和困惑使“草根”的概念无法理清,我们只是觉得草根是和所谓“精英”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汤晓梅 《中关村》2005,(3):103-105
构筑知识型海淀,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让先进文化深深熔铸在海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海淀真正成为科技教育一流、文化品位高尚的魅力之区;要以文化兴区,着力提高区域文明程度和全面发展水平,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用文化铸造海淀城市灵魂,以大文化构筑文化“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13.
张越 《中关村》2012,(8):33-35
写满厚重历史文化的海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因其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权威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这种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使高科技在海淀率先发展起来,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的科技园区,同时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巨头企业扎堆海淀,形成了一片“科技之海”。  相似文献   

14.
勒川 《中关村》2008,(4):24-33
何为“草根”?据说有两解。一说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那么“草根经济”的引申义也就与“民营经济”划上了等号。“草根”的另—个注解,那就是有着野草一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那该是何等强大!  相似文献   

15.
孙曙 《中关村》2003,(1):115-115
央视举办的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观众打电话问来自上海的评委廖昌永:他和来自北京的评委戴玉强打分总是不一致,是不是因为分属“京派”与“海派”的缘故?难得还有人使用“海派”这个几成化石的词,在现在的大上海水泥钢筋的丛林里还有“海派”吗? 文化点将上海有影响全国的电视栏目、电视主持人吗?上海有天王、天后级的歌星吗?上海有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作品吗?上海有威震画坛的油画家、国画家、先锋艺术家吗?上海有被同行视为风向标的戏曲、话剧导演吗?上海有全国读者买帐的纸质传媒和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吗?上海有举世举国注目的文化活动吗?上海有倾国、倾城的娱乐新闻的主角吗?上海文化有新鲜的人和事吗?上海还有文化巨人吗?在国人、世人的文化生活中能看到上海的形象,听到上海的声音吗?  相似文献   

16.
李鸣升 《中关村》2010,(1):54-55
我国著名家电企业、绿色制冷专家新飞电器,日前在民族风情浓郁的春城昆明隆重发布了极富中国文化韵味的“天尊”系列高端冰箱新品,吸引了参加“新飞电器2010年营销菁英会”的近千名商家和记者。  相似文献   

17.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30-30
中关村二十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创新的耀眼主线,这就是一种内在于其中的、构成中关村人精神内核的那种观念层面的“突破”和文化层面的创新。为此,我们选择了四位和中关村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化精英,以期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中管窥中关村二十年来的精神嬗变。不管是张朝阳,贺卫方,还是张颐武,胡鞍钢,他们都身处中关村,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争议,在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的同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岩石般凝固的观念,中关村,和我们的时代,也就在这种争议、讨论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8.
“硬实力”是看得见的物质力量:诸如 国家资源,经济、科技、国防力量等,其 本质特征是可以直接支配。“软实力”则是 一种潜在长效的精神力量:诸如国家的凝 聚力和影响力,通常是通过政治、文化和 外交等行为要素表现出来。美国哈佛大学 约瑟夫教授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是 综合国力的两种表现形态。他把“软实力” 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执行力”,是国 家意志和政治导向的能力。还有一些学者 把“战略目标”、“国民意志”,甚至“民族 同质性”、“政治稳定性”以及“国民士气” 等都视为“软实力”。就连今日的一些大牌 公司,也一改昔日的“霸道”作风,更尊 重他国消费者的文化理念,称自己的品牌 是“超国度”的。像微软、IBM、花旗银行 等大商家,都在给他们带来利润的地区大 搞慈善活动;这是一种增强“软实力”的 睿智之举。关于对“软实力”的理解,“百 家争鸣”,诸说纷纭,但在“软硬”之关系 上却取得了空前的共识:“硬实力”是“软 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 实力”的无形延伸。窃以为,国人常挂在 嘴边的“两手抓”即“抓好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对发展“硬实力” 和“软实力”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9.
千洵 《中关村》2012,(8):111-111
2012年7月1日,“大美海淀·奇石文化展”在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景酒店拉开帷幕。 作为海淀区旅游产业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首度推出了酒店式博物馆概念。通过在酒店内布展一些艺术品形成小型博物馆,使旅游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由此成为海淀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马文良 《中关村》2013,(5):88-89
“道德学堂”,市民可免费听课,学习国学文化、感受大爱故事,汲取文明“正能量”;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活动,让百姓放心食品安全;一阵文明诚信的清风徐徐吹来,润泽了百姓的心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