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先伏产业的政策回顾以及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业2009至2012的产值产能分析,本文从是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中国确实存在多晶硅产业的产能过剩,同时,本文将多晶硅产业进行分层,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分析,分别阐述了优质多晶硅产业、低质多晶硅产业的现状,进而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需要加强多晶硅产业的高端研究,突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封锁;多晶硅产业有高成本特点,所以政府要对多晶硅产业进行规划,防止大量重复建设导致产能释放后的价格暴跌乃至多晶硅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发生;升级发展光伏业。  相似文献   

2.
陈刚 《中国海关》2009,(4):60-61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将利用太阳能资源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日本的“新阳光计划”,美国的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加州“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以及欧盟的“可再生能源白皮书”,都是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前进的主要动力。在世界市场拉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具体环节包括多晶硅原料、硅锭/硅片、太阳电池/组件、封装、光伏系统应用、专用材料、专用设备制造等。  相似文献   

3.
《化工科技市场》2010,(9):60-60
青海省“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太阳能级单晶硅及晶片产业化和500t/a多晶硅铸锭产业化工程两个项目日前分别攻克适应高原气候的生产方法和多晶硅切割工艺技术,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文芳 《新财富》2009,(7):92-97
目前,光伏发电成本仍高于传统发电,各国主要依靠政策扶持来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而扶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固定上网电价和按初始投资一定比例进行财政补贴。与此同时,由于光伏项目80%左右的资金来自外部融资,欧美国家的信贷是否恢复增长是行业全面复苏的关键因素。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多晶硅、电池、组件价格持续下探,光伏与传统发电成本之差有可能收窄。在上一轮光伏产业景气周期中,“得硅者得天下”,拥有硅料资源的厂商赢得了第一轮赛跑。然而,2009年多晶硅市场供过于求,硅料资源不再是壁垒,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在下一轮景气周期开始时,低成本和资产负债表稳健者将获得发展先机,而中国厂商有望夺得更多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我们一是要坚持国家产业导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具有前瞻性的产业。“两高一重复”产业,即高污染、高耗能、重复建设的项目一律不搞。工业方面,从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看,要突出抓好信息、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特别是惠及全国人民的乳业。这些产业在温总理的报告中都是明确鼓励发展的,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尤其在新能源方面,我们要致力发展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快培育新的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基地,形成由多晶硅到单晶硅,到太阳能发电站的产业链条。此外,我市及周边地区风能资源优势也较明显,要积极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光伏产业在遭受美欧等国家“双反”打击后,目前表现出一种“哀鸿遍野”的趋势,看起来已经是“光伏梦碎”。而本文通过产业层面的SWOT分析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只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便是没有“双反”打击,也已经到了产业整合升级的契机。中国以产业园区为表现形式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应对光伏产业整合升级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这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是从此“一蹑不振”还是抓住契机“凤凰涅榘”。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机构2013年发布数据,我国光伏利用率只有不到60%,风电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多晶硅行业供应量年底将超过市场需求量的67%。以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破产为标志,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达到了一个高点。光伏产业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有哪些?  相似文献   

8.
美国于2011年11月、欧洲于2012年9月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产品——电池片和组件,接连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从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璐 《华商》2013,(1):62-62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首次提出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10.
耿晴晴  石冰竹  柴志宏  王桃桃 《商》2013,(20):306-306
近几年,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企业却屡遭欧美的“双反”调查。因此本文分析了欧芙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化工科技市场》2009,32(4):55-56
作为光伏设备的主要原料,多晶硅价格最高时曾被炒到500美元/kg,但如今在现货市场上只需100美元/kg就可买到。一位光伏业资深人士19日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他同时预计多晶硅价格接下来最低可能跌至25美元/kg。  相似文献   

12.
孙健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295-295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占据了大部分海外市场.但以美国,欧盟为主的一些国家提出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恶化.因此我国应引导光伏产业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并适度降低企业的对外依存度等对策措施,使我国光伏企业能继续得以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其原因和背景及对我国的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仙寿 《浙商》2013,(2):18-19
事件 身处寒冬的光伏业迎来政策利好,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首次提出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新财富》2010,(5):188-190
在光伏危机背景下,江西赛维的掌门人彭小峰固守“信贷支撑产能扩张”模式,直至爆出财务危机。赛维成为2009年“最受伤”的光伏企业,期间股价下滑近五成。若多晶硅业务重组无法完成,其经营将面临能否继续的风险。彭小峰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2010“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榜的光伏企业家中唯一财富缩水的富人。在过剩产能难于消化,转型垂直一体化基础不牢的情况下,曾经令人艳羡的“LDK速度”或将终结。  相似文献   

15.
《WTO经济导刊》2014,(3):8-8,10
2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美国政府将继续对此类产品进行“双反”调查。这是美国自2011年11月以来第二次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有关机构2013年发布数据,我国光伏利用率只有不到60%,风电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多晶硅行业供应量年底将超过市场需求量的67%。以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破产为标志,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达到了一个高点。光伏产业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有哪些?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与障碍?通过对江苏省无锡市以海润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的实地调研,希望解答上  相似文献   

17.
从价格飙升、投资项目纷纷上马,到订单锐减、企业重新整合洗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骤变。从2008年第4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此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将何去何从?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SGS—CSTC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SGS)电气与电子产品部副总监喻平武先生。  相似文献   

18.
《化工科技市场》2010,(2):45-46
在众多的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因受地理及气候因素限制较少而倍受青睐,而愈趋普遍的非晶硅薄膜技术比传统的多晶硅技术更为环保。以前中国制造的太阳能光伏板主要使用多晶硅,但自2009年9月国务院将多晶硅及风能设备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后,预计非晶硅薄膜技术可跃登成为中国再生能源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双反”调查,国际化人才短缺,价格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使光伏企业从去年开始深陷内忧外患,至今尚未走出寒冬。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及应用五力模型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光伏产业的竞争环境,并预测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黄梦哲 《商业会计》2023,(3):114-116
在绿色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指引下,调整我国传统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是必然趋势。当前,清洁能源产业中的光伏发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资金短缺,表现在融资金额大期限长,付款时间集中;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且贵;补贴长期不到位,影响偿债能力三个方面。文章从光伏发电企业现有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出发,比较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通过搭建融资信息化平台、加强银行业支持力度、创新光伏业融资模式,可有效破解我国光伏发电企业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