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内部人控制”成因的管理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内部人控制”是近年来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它表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作为执行者进入企业经济舞台的经理人员在受托组织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法律或理论上的权力主体(通常是所有者)的控制,其权力触角从日常生产活动的具体指挥逐渐延伸到战略决策的制定,最后扩展到整个企业经营的组织,从而成为企业经营权力运行的实际主宰。不论我们是否承认或愿意,“内部人控制“似乎已成为现代企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不讨论这种带有一定必然性的现象的是非曲直,而仅从管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两点思考。一、经理工作的性质及其… 相似文献
2.
有限外部化: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企业组织边界的变动。通过理论上论证快速的技术进步对内部组织治理与外部交易活动的影响,我们认为快速的技术进步既增大了企业内部化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但是,由于技术进步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提出了在快速的技术变革条件下,企业边界变动是有限外部化的理论假设。并选择了1998—2002年间我国各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外包活动作为一个分析案例,验证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股东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危害等问题,并从历史角度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在改制形式上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但在实践上仍然是一个股东或者一个人绝对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未能正常发挥作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力图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探索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把它引向宏观经济制度改革,使两者互相补充,为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呈现出新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理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部人控制"问题,有人称之为"代理问题",意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在事实上拥有对投资、利润使用等方面的控制权.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这个问题在我国也逐步突出起来.随着对"内部人控制"失控而出现少数经营者以权谋私、违法犯罪案件不断被新闻媒介披露,"庙穷方丈富"现象、"59岁现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种现象,与大批职工下岗、许多人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形成强烈对比.如果不认真对待和解决,不仅会继续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会给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的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新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8.
竞争、内部人控制与经济绩效--许继集团治理结构及其绩效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许继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具有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分离、科层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弱化的特征,为管理专业化的实现、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和一定的激励,而产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波动及信息披露压力缓和了该结构可能带来的股东与经理层之间严重的代理问题,从而使许继具有了取得优良业绩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竞争性领域商业化运营的国有企业,在持股主体多元化后可以强化其股权的投资回报属性,应是值得鼓励的企业类型。但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应注意持股主体多元之后可能带来的另外一个治理难题,即内部人控制 相似文献
10.
内部人控制的形式、危害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部人控制问题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对内部人控制的形式、产生的具体危害以及如何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研究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本文在分析内部人控制形式的基础上,探讨内部人控制对企业的影响,阐述了彻底解决具有垄断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公开信息措施的原理。同时,也针对竞争性行业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了内部人控制的一般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控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从其控制特点看,却存在与生俱来的制度缺陷。在政府作为国有股的代表和管理者的现行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和退出市场产生的新现象是公司的集团控制。集团控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内部人控制”,它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的重要根源。解决集团控制问题,要从调整国有股的持股方式,对公司控制制度进行规范调整和改变上市公司的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国资委的"超政府性"和"准企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国有资产的特征及国有资产经营的内在合理性出发,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中央银行机制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揭示国资委在机构定位上的“超政府性”以及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准企业性”,试图为已组建的国资委的规范运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从总体上规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其运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失败导致的金融机构风险案件频繁发生,这其中不乏一些国际公认具有先进的内控体系的金融机构。文章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有的内控系统的评价体系存在盲点,它们大多忽略了内控系统的前提假设对内控建设的重要作用。在考虑内控假设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内控系统的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法国兴业银行在巨亏案爆发之前的内控系统作了评价,来佐证该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性。最后对中国金融机构如何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性质新论:要素产权与企业产权之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交易对象看,要素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而不是要素所有者单方面转移要素使用权,要素所有者分享到的企业收益是其行使企业产权的报酬。企业性质是要素产权与企业产权之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履行产权交易契约,在一级市场上表现为.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而换取企业产权,以创立企业;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具体安排和执行企业产权的权利,以确保企业运营和收益合理分配。在二级市场上表现为,产权交易契约的部分解除与重建,即部分企业产权在同类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或转移以及部分要素(资产)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论“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分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证券中,公司债券占据主体地位。但在我国,公司债券长期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将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相混淆。企业债券实质上是政府债券,并非公司债券,混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有着诸多弊端。从我国目前条件来看,要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形成不同的制度体系、运作机制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晓凤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0,(7):93-97
美、日、法三国的公司所得税经过长期探索,不断演进。通过对其比较分析,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模块或模块化的涉及范围和利用能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信,皂,技术快速发展和需求日益个性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模块化理论的重新解读和运用,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已显示.企业模块化以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而且带来了许多令人想像不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模块化研究的终结。本文试图在经济学理论和模块化理论融合的基础上.探究企业模块化的形成机理,企业模块化的最佳边界.以及企业模块化后究竟带来了怎样影响三个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于茂荐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0,(5):27-30
结合虚拟企业的动态性和间续式结盟特点,探讨了信任、声誉机制在虚拟企业治理中作用。把信任区分为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完整性信任。声誉机制和不同种类信任结合在虚拟企业各阶段作用不同。在虚拟企业构建期,能力信任是结盟合作的基础,声誉机制使得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快速选择成为可能。在运行期,主要体现为善意信任的协调功能,声誉机制的稳定功能。在解体期,完整性信任和声誉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从此即将开展,这对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施行,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相继出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以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中顺利快速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标杆管理应用于集团公司绩效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标杆管理原理及与绩效管理的关系,指出标杆管理能为绩效考评管理提供绩效考评评价指标,且这个评价指标随着标杆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基于标杆管理和绩效管理两种管理方法的共同点,探讨了建立以标杆管理为主线的企业绩效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