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索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检验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3)撤县设区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显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加剧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研究结论: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区域与城市规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撤县设区政策,逐步深化地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衔接新时期“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完善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经济增长目标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呈负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的抑制性作用显著,对工业产值占比高与市场化总指数低的城市抑制作用显著;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会导致政府干预程度上升与资本错配加剧,进而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产生负向作用;对“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宗数和总面积均呈显著负向影响,降低招标出让的平均价格。研究结论:审慎优化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适度弱化政府干预,稳步提升资本与工业用地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纵深推进新发展阶段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策略改革。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生产要素发展格局不断演化。本文基于中国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工业用地市场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强,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小。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传导并促进区域创新水平。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持续深入实施工业用地市场化制度,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并且实行区域的差异化政策,进一步提高中西部的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以实现工业用地市场化与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工业地价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T市1999—2015年工业用地出让的地块信息,实证研究政府影响因素、企业特征、区位特征和地块特征对工业地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虽然现有工业地价形成不同于成熟市场机制下由供需双方决定价格,但是当工业用地供应量增加时,工业地价会受到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协议、挂牌和拍卖方式依市场化程度从弱到强传递市场信号,对工业地价产生影响。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政策对工业地价产生了拉动效应。研究结论:要改进工业用地配置绩效,应将新增工业用地供应与存量使用情况挂钩;工业用地出让应采用更市场化的用地竞价或者减少挂牌时有明显排他性的限定性条件,并合理调整最低出让底价。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9年碳市场试点地区和其他非试点地区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层面实证考察建立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市场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以碳价和碳市场规模表示的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相较于市场机制,政府行政干预对试点地区碳减排的作用更加显著;当碳市场运行缺乏效率时,政府对控排主体的干预力度越大,减排效应越显著。作用机制显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碳减排的有效渠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针对发展竞争驱动下产生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策略,从空间维度上展开进一步分析,解析城市土地供应行为中存在着怎样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方法:运用2007—2017年的城市层面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服务于发展竞争的土地供应策略,对本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用地增长都会产生影响;(2)工业用地价格波动与商住用地价格波动都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前者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3)工业用地价格存在“竞次式”的城市间互动,其价格增长会显著抑制本城市的用地扩张,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的用地增长;(4)商住用地价格提升会促进本城市用地扩张,并抑制周边城市用地扩张;(5)作为因变量的城市用地规模,在同省/异省的城市间分别存在着“彼此促进”和“此消彼长”两种互动关系。研究结论:区域协调、用地增长两个方面要紧密结合,针对工业用地价格“竞次式”竞争和商住用地价格高价出让,从城市间关系协调入手进行调控政策的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讨论并检验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情景下土地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经济效率。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对城市经济效率存在持续抑制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中生态环境效应发挥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改变用地评价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性对待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下经济结构服务化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崔凯  冯献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0):55-63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区间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和门槛效应模型,在确定土地市场化水平基础上,分不同区域和出让区间考察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水平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是分区间性的,到达一定门槛值后,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在出让价格提高过程中,都经历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正向作用区间;(3)"高价位陷阱"反映了较高出让价格区间下,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产生促进,而导致过度非农化的情况。研究结论:通过市场化的作用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需把握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作用区间,合理有效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了工业用地的协议出让和市场化出让对土地价值和土地利用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后,结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最新法规,用经济学观点分析了工业用地市场化出让的特征,分析了法规的实施对优化资源配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实施该法规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未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1)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3)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13.
自从我国2002年推行经营性用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工业用地仍然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通过土地出让模型比较不同出让方式的效率,分析工业用地协议出让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工业用地的出让中推行招拍挂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自身的特殊性,汲取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经验和教训,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构建一般化的理论框架,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供给程度、非国有工业企业占比及高科技产业企业占比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2)工业发展规模遵循着规模经济的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规模并非越大越好;(3)从短期来看,工业研发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增加。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更能刺激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游斌 《农村经济》2023,(10):114-123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理论分析工业用地错配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用地配置进而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指导。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模型。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错配对区域绿色发展产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持续性;(2)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失衡,将挤占居住用地供应,抑制绿色技术创新,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而不利于区域绿色发展;(3)工业用地供给方式失当,会使得大量低质企业被引进,短期内带来巨大投资而促进GDP增长,但会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效益,同时造成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阻碍区域绿色发展。研究结论:未来应改革政府政绩考核体制与财税体制;制定规范、灵活的供地方式与标准,提高工业用地配置与利用效率;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市场对工业用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地区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当地丰裕的自然资源,但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使资源型地区呈现较低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建立系统GMM模型,对资源型地区进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地区的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对资源型地区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负向影响,即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越高反而抑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成熟型和成长型城市同样具有负向影响,但衰退型城市具有正向影响。资源型地区应建立良好的政策制度,实现有效的市场体系;加强环境治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采取因地制宜发展措施,实现工业用地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发现城市工业用地产出率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区域差异,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工业集约用地。研究方法:根据土地功能理论和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导向原则构建城市工业用地产出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地级城市面板数据估计并检验工业用地产出率影响因素及作用程度并进行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城市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就业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对1999年来城市工业用地产出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3%、-7%和85.7%;它们对工业用地产出率的边际贡献由于东中西部工业用地集约度、产业类型、劳动素质不同而呈现出区域差异。研究结论:应遏制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工业新区建设中粗放用地行为、促进工业投资并加强工业区生活配套以提升投资强度和就业密度,应在工业用地配置和评价中更加重视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应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升级并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赵松 《中国土地》2007,(2):33-35
●《标准》的出台,是近年来发布的直接调控工业用地价格的最强硬的指标。作为价格,它体现了现行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基本价值;作为“红线”,它是“低价出让国有土地”的判断标准。●《标准》的直接影响在于显著提高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打击低价出让土地行为。同时,有利于发挥土地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标准》的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严控工业用地供应“闸门”,它的一系列规定迫使多数工业用地集中布局,促进了地方政府“熟地出让”,也引导企业以租赁或短期出让的方式获得工业用地。如果这一目的实现,必能抑制工业项目滥占土地的现象,压缩工业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20.
工业用地招拍挂须正视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依标 《中国土地》2006,(12):24-25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最低价标准是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成熟完善的重要环节,一是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工业用地无序竞争的问题,防止各地竞相压低地价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还可以抑制个别借工业项目之名,通过改变土地用途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土地投机行为;二是有利于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