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运用于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形成对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以剩余索取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从理论上探寻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企业与顾客之间关于"经济剩余"的博弈、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筹建过程中就主导地位的博弈、委托者与代理者在企业存续期间的产权博弈进行了分析,从而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较科学合理地论证了"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关利响 《价值工程》2011,30(24):107-108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假设出发,运用模型推理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企业剩余归属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企业剩余之所以归属于股东和经理人是因为他们处于劳动契约的"短边"。另外,本文比较不同行业剩余分配的特点,分析企业剩余归属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企业分配方式的变化趋势,认为人力资本参与分享企业剩余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企业核心人力资本运营策略经历了"与资本运营一体化"、"无条件的所有者化"、"有条件的所有者化"的演变过程。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效果取决于核心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的连接牢固度和核心人力资本的使用激发度,呈倒U型曲线,由此证明了"有条件的所有者化"策略的合理性。"所有者化策略"的本质是核心人力资本以其稀缺性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形式应当变革,人力资本也应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契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双因素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等为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激励等积极效应则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而要使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成为现实,还需要从完善市场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创造适当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才能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是各种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企业家自身和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多样性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剩余产权的存在,所以企业家应该享有企业剩余产权,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要素所有者因将要素使用权让渡给企业而享有补偿权,因对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所有权而享有收益权”这一内在逻辑,并参照物质资本的一些特征,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提出了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人力资本确认悖论,人力资本激励悖论,人力资本分享剩余模式悖论。  相似文献   

8.
按照舒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或其知识技能、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资本。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本应该同物力资本一样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即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具备资本的共性、生产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即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供求格局发生了逆转)、企业风险的承担(即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得人力资本承担起企业风险)、人力资本信号传递作用的加强使其拥有了参与企业契约谈判的资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的人力资本的外延(即谁参与分配)、剩余收益分配的分配对象(即分配什么)、人力资本怎样参与分享剩余和分担亏损(即分配标准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的稀缺性资源。薪酬作为企业用以影响人的价值发挥与创造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从薪酬发展趋势看.与人力资本价值相符合的薪酬是薪酬理论的发展方向。从最初的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到以人的技能、绩效为基础.到最近几年出现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形式等,都体现出对人的重视,对个人价值提升的鼓励。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经济运行的一般特性是一元导向经济,生产要索的投入产出都是在以生产资料为基础上进行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支配着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要素,一元导向经济是企业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相互博弈的结果,在工业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非人力资本匮乏,劳动力相对过剩,非人力资本作为稀缺资源在与人力资本的谈判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结果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人力资本所有者只能获得固定工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同物质资本一样参与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价值创造的主动性因素,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是一种制度性安排。人力资本收益包括工资性收益和人力资本贡献报酬收益,经济附加值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报酬的新模式,可以通过其奖金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浅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中的特殊资本形态,其产权相当特别,即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而激励的有效方式就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本要真正取得剩余索取权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深入,虽然研究内容各异,但都围绕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不完全合约中,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和哪些贡献最难估计的投入要索的所有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理论可以测算出非人力资本的贡献.而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却相对难以计量。加之人力资本所有创造的无限性和监督的有限性使人力资本所有成为最重要和最难监督的人。因此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要求人力资本所有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成为企业剩余索取和控制。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所有应分享企业的不同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风险承担。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家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受到了产权的限制.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应该参与市场的调节和竞争,这样他们才有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要素所有者因将要素使用权让渡给企业而享有补偿权,因对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所有权而享有收益权”这一内在逻辑,并参照物质资本的一些特征,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提出了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人力资本确认悖论,人力资本激励悖论,人力资本分享剩余模式悖论。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人力资本参与分配与否以及如何参与分配随之成为当今一大热门话题。本文在肯定人力资本应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基础上,从权益理论,结合具体模式,对不同人力资本进行了探讨,并对新会计权益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应否确认一直存在着争议,传统会计遵循先确认、再计量、最后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按这个程序要求出发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与计量已走入死胡同,因此人力资本会计一直游离于会计之外。人力资本作为一项资本在经济学上已得到公认,资本的实质是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而在账上确认只不过是其实质的外在表现,要建立人力资本会计就必须跳出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从资本的实质出发,进行确认与计量。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4,(10):94-98
全球已经进入了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创新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合理合法地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是他们对作为人力资本均衡价格的诉求。根据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比例,让创新型人才在其科研成果生命周期内,通过"逢升必考"制合理合法进入决策层,以确保他们能够按未分配利润的"七三分成"享有剩余索取权的权利,这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参与物流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量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粒  胡可果 《物流科技》2005,28(4):89-91
探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入分配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流企业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建立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机制促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对物流企业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深入,虽然研究内容各异,但都围绕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不完全合约中、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和哪些贡献最难估计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理论可以测算出非人力资本的贡献,而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却相对难以计量,加之人力资本所有者创造的无限性和监督的有限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最重要和最难监督的人。  相似文献   

20.
张栋 《财会月刊》2005,(1):12-12
所谓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和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应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它必须服务于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该理论对“股东至上”这一基本假定提出挑战:①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企业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平等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