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边际递减与剩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阶段性增加到稳定的正向效应,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量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2)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差异性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事业费及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正向效应,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负向效应,各类财政农业支出短期效应均较小。  相似文献   

3.
冯海发 《经济纵横》1995,(12):26-32,38
1979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冯海发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转移的数量规模199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产值虽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只占国是国民经济总量不到20%),但作用却举足轻重。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数据标准化的前提是设计适当的定量指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所需要的指标首先是农业劳动占总劳动比重即农劳比;农劳比的差分为农劳比下降速度;后者的差分又是农劳比下降加速度。这三个指标都是统计学的可观察量。但真实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是不可观察量。替代性的另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和社会总劳动力两者自然增长率相等的假设上。利用总劳动增长率资料,该转移量亦成为可观察量。这一转移量和总劳动力之比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由此定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恒等同于农劳比下降速度,所以转移率也变成可观察量。利用这些指标和中国的统计资料,本文提出1953-201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年度数据。  相似文献   

6.
对石家庄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情况的调查阎德瑞,肖力,曹春娥一、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绩1、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1950年,我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28%,1978年降为86.3...  相似文献   

7.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过去是个禁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基本按照一个模式安排,似乎只有把现有三亿左右农村劳动力固定在十几亿亩耕地上,甚至仅仅固定在粮食生产上,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我们提倡从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和相对剩余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人类社会历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过多次。世界各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共同趋势。1925年世界总人口是19.28亿。当时农村人口有15.23亿,占总人口的79%,而且绝大多数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1980年世界总人口增加到44.13亿,增加了118.89%。农业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研究,阐释了机器和现代耕作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资本积累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驱动力。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也伴随着农民社会关系的转型。梳理和挖掘马克思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可以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4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及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启君 《经济纵横》1997,(11):17-21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尚启君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转移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985年跟1978年相比,全国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于解川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70%以上,其中约有近1.5亿的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或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同时存在;加入WTO以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7.31%,“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原因入手,来探讨它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从劳动力转移的方式看,是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在人数上呈上升趋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转移的劳动力并不放弃农业,他们农闲打工,农忙务农,或一人在外打工,妇女老人在家种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种地养家糊口,外出打工赚钱。兼业型为主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存在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区。据测算,2002年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了1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7%。近些年来,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增长,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正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即农林牧渔业)转移到非农部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此,考察和研究河北省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河北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明显:在劳动力就业的总量构成中,农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GDP产业构成中,2002年统计的第一产业为14.5%,第二产业为51.7%,第三产业为33.7%,非农产业构成之和已达85.5%。但是,以就业构成表现的结构问题却非常突出。2001年从事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9.
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长期、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将目前还占全国总人口72郾6%的农业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以后,剩下的劳动力还需要着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从低附加值、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转向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等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入WTO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这三方面会有哪些机遇,或者需要创造哪些条件,才能让这三方面得到更好的实现?首先,加入WTO后,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整合,中国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会降低或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进程已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关注,这对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的我国经济和管理界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从历史的、跨国界的比较研究中揭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统计规律,并描绘农业劳改力转移的长期趋势,在我国理论界尚属空白。本文以英国和日本为背景,以农业劳动力就业状况的长期统计分析为手段,试图在揭示不同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一般变动规律的基础上,描绘中国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