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梅 《新财富》2011,(3):19-20,22
标识上注明“咖啡”字样的星巴克,标榜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文化,去掉了“咖啡”字样的星巴克,又将贩卖什么?消费者又是否会愿意埋单?  相似文献   

2.
《国际市场》杂志辟有"咖啡吧闲话"栏目,不知道读者们去过世界著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没有?我想这可能是"明知故问"。星巴克在50多个国家拥有5500个以上的咖啡馆,号称"世界第一咖啡馆"。作为《国际市场》的定位读者群,很多都走遍海内外,谁还会没去过星巴克?  相似文献   

3.
有句在城市小资间颇为流行的话是“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小资们关心的可能是一种氛围与情调,或许还有些认同美国文化的意味。作为一个在全球有1.1万多家分店,14.7万员工,每天都有超过15家新店开张,超过3300多名员工加入星巴克的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星巴克所提倡的不仅仅是满足股东与消费者对于公司赢利以及咖啡品尝的兴趣,还要对其供应商咖啡豆种植农户以及其内部消费者雇员负责。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纽约时报》一直是在全美国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店堂内出售的唯一一份全国性报纸。然而,随着《今日美国》重返6500家“星巴克”店铺,《纽约时报》将面临新的“咖啡店竞争”。那些设在机场或大型超市的“星巴克”店受影响不大,因为这些商店可以自由决定卖什么报纸,或者什么报纸都不卖。但除此之外,所有“星巴克”公司直营连锁店将从现在开始给消费者提供除了《纽约时报》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高级写字楼里的白领与卓显品味的星巴克之间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是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相似文献   

6.
在纽约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长大的舒尔茨,受好奇心的驱使。前往西雅图探访星巴克。随即放弃营销副总裁职位.加盟星巴克。从店员做起,历经周折,一手创建了85亿美元的咖啡帝国,演绎了一个商业传奇  相似文献   

7.
《三联竞争力》2010,(11):100-100
中国的咖啡消费群体日渐壮大之际,星巴克将其咖啡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中国发展其自有的咖啡农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各类中国风产品,囊括咖啡、食品及相关衍生品,如星享卡、随行杯等。中国千年文化积淀与西方咖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星巴克的跨文化产品策略不仅让其产品变得中国化,而且也让中国元素更现代化。星巴克以其产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除了做到入乡随俗,顺应中国消费者心理与习惯以外,更利用中国元素大做文章,不断创新其产品,持续地吸引消费者。当然,这是建立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谙中国元素内涵的基础上的。在借鉴中国元素的同时,星巴克仍坚持自己的文化与特点。跨文化传播不是"全盘化"的而是"中西合璧"式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各类中国风产品,囊括咖啡、食品及相关衍生品,如星享卡、随行杯等。中国千年文化积淀与西方咖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星巴克的跨文化产品策略不仅让其产品变得中国化,而且也让中国元素更现代化。星巴克以其产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除了做到入乡随俗,顺应中国消费者心理与习惯以外,更利用中国元素大做文章,不断创新其产品,持续地吸引消费者。当然,这是建立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谙中国元素内涵的基础上的。在借鉴中国元素的同时,星巴克仍坚持自己的文化与特点。跨文化传播不是"全盘化"的而是"中西合璧"式的  相似文献   

10.
事件     
《网际商务》2013,(12):10-10
星巴克赔卡夫27.6亿美元“分手费” 《福布斯》讯由于2010年的一宗合约争执,咖啡巨头星巴克因提前终止与卡夫合约,被判向后者支付27.6亿美元赔偿。对于这一结果,星巴克表示:“我们有充足的流动性(现金形式)和借款能力支付赔偿款:这笔赔偿款将被记入2013财年营业开支,”  相似文献   

11.
温桂胜 《光彩》2012,(10):62-63
《一路向前》讲述了星巴克创始人重返公司,带领团队度过金融危机,并成功扭亏为盈的传奇故事2007年到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当时,许多跨国知名企业都因为经济衰退而陷入困境。星巴克也不例外。面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品牌特质的流失以及显而易见的收入减少和利润下滑,星巴克创始人、已经"退居二线"的霍华德·舒尔茨选择了重回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位置,带领伙伴们(星  相似文献   

12.
《连锁与特许》2004,(1):10-11
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蓬勃发展,许多台商和国外的咖啡连锁业者对大陆这块大饼跃跃欲试,除了早期的上岛咖啡外,最近几年星巴克、西雅图、真锅、伊是、两岸咖啡也纷纷向大陆市场迈进,而2003年7月占据加拿大品牌龙头地位的百怡(BLENZ)连锁咖啡电正式登陆大陆.大  相似文献   

13.
《三联竞争力》2010,(11):106-106
在星巴克,花样繁多的混合咖啡饮品备受欢迎,但这些饮品的热量却是常规咖啡的几倍,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14.
《销售与管理》2006,(10):30-32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公司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说。在进入中国的几年里,星巴克已基本完成在一线城市和热点地区的圈地布局,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已有140多家店铺。自去年起,星巴克已显示出了进军中国二线城市的长期目标,先后在成都、重庆及大连开设新店。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一本《将心注入》让很多人了解了霍华德·舒尔茨是如何将星巴克从一家只有六间店面的咖啡豆零售商变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咖啡品牌。如今,当经济危机让4美元一杯的星巴克拿铁咖啡成了人们首先削减的奢侈,而麦咖啡和唐恩都乐等低价替代品也相继出现时,重新出山的舒尔茨开出的拯救“星巴克体验”的药方竟是新开一家无论从创意、布置和资源分配都来自星巴克却不以“星巴克”命名的咖啡店——“15大街咖啡和茶”。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3,(10):40-43
近期.有媒体曝出星巴克在中国抬高价格牟取暴利的嫌疑,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石激起干层浪,一场关于咖啡的口水大战被演绎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7.
康迪 《成功营销》2011,(4):22-22
星巴克在四十周年之际在中国推出速溶咖啡,定位与“麦咖啡”相当,却远高于雀巢。3月8日,星巴克宣布其Via牌独立包装的速溶咖啡包将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800多家星巴克门店销售。  相似文献   

18.
于宙 《光彩》2014,(3):40-40
正为什么漫咖啡会迅速地火起来?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回到星巴克身上。咖啡是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星巴克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标准化的中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许多美国人在里巴克买了咖啡转身就走,所以,星巴克的销售额和店内有多少桌椅几乎没有关系,地理位置才是利润贡献的第一要素。星巴克每单的成交额并不大,但是翻台率极高,而漫咖啡走的是它的另一个反面。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咖啡店发展成为咖啡帝国,“星巴克”以事实证明关系资产与有形资产一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子商务》2008,(2):19-19
过去几年,由于星巴克努力扩大并吸引普通消费群,其风格开始向麦当劳靠拢。麦当劳却正在向高消费市场挺进,变得越来越像星巴克了。2007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其最大的美国市场,第一次客流量低于去年同期。分析人士认为除了麦当劳的原因,星巴克的问题还出在过度扩张方面。星巴克的目标是在美国和国外各开设20000家咖啡连锁店,但是这个目标现在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