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作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历来备受关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探索适宜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城镇化水平的差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环渤海城市群;七大城市带:沿长江城市带、沿陇海铁路城市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城市带、绵(阳)德(阳)成渝沿线城市带、沿南昆铁路城市带;30多个大城市…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就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京津冀能否单独考察城市化率,环渤海能否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生态带能否只规划北京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认识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重点目标总体目标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金融业发展,利用其在第三产业的主体(导)地位,发挥金融业辐射和集聚效应,以金融业为中介,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城市经济空间布局调整;遵循金融产品创新的客观规律,适应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提升市属金融机构竞争力;加快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并提高滨海新区金融业在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完善、协调、与整个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天津港位于海河入海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之一,背靠三北,面向东亚。  相似文献   

5.
正一体化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给商业地产带来新的机遇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后,京津冀一体化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可以预期,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和非核心功能疏解的重点,并对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将助力区域商业地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经济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京津冀经济区的发展,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京津冀地区概况、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联合发展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6项对策.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表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撑。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北京和天津这两座大城市的辐射作用,统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津港     
天津范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短的港口,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天津港距离日本、韩国的海上运距最短、距中业、西亚的陆地距离最短,是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与产业选择 我们这里所讲的京津冀,主要是指京津冀都市圈,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区域经济核心所在,是未来中国北方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25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4京津冀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天津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河北省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期间,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祝尔娟介绍了总报告"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耀军介绍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研究"的主要成果。李彦军博士发布了"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的主要成果。张贵教授发布了"京津冀产业对接视角下的河北省城镇布局与新增长极培育"研究的主要成果。臧学英教授发布了"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国外实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发展模式:加强皖江低碳城市带建设规划;实施皖江低碳城市带建设的联动机制:开发低碳技术,提高皖江城市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倡皖江城市带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4,(12):110-114
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区域软实力量化分析为切入点,借鉴中外学者关于软实力相关理论,界定区域软实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由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构建城市软实力结构方程测量模型型,通过对中国290个城市样本及连续3年动态数据拟合并检验该结构方程模型型,分析计算全国290个城市连续三年软实力构建得分。运用聚类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方法,阐明环渤海区域软实力发展在中国三大经济区的现状现状,针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构建中存在的不足足,提出了提升人力素质、储备人力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但在"整体主义"与"核心城市"导向的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存在对"配角城市"关注不足的问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唐山为例,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对唐山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城市之间的冲突与调适。研究提出,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唐山在经济增长压力下更倾向于延续(强化)既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到影响。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整体的转型发展,应避免"问题和矛盾"的转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北京应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与技术构成的全面转变上发挥主要作用,承担更多区域责任。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以及经济区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定量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培育和提高皖江城市带内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区域城市内外经济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总会计师》2009,(1):60-61
位于渤海湾上的海河入海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加上科学的管理理念、卓越的企业文化,为天津港建成“渤海湾里的明珠”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双 《经济界》2014,(4):91-9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环渤海经济圈具有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天然条件,具备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之间的各种联系与便利条件,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探索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区域海洋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积极局面,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7月27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海南省规划委和海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以"城市双修生态宜居绿色智慧"为主题,围绕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城乡规划改革与城市转型发展、城市双修、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调发展、美丽中国生态理论与实践等热点领域共二十多场分论坛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旅游业作为最容易合作的产业,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包括京、津两市和河北8个地市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要以旅游业接轨为突破,逐步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在这一区域内充分利用各省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差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