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俊 《浙江经济》2009,(7):63-63
“看不见的手”起源于亚当·斯密,基本观点就是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市场能够优化配置资源,无非就是通过这一只“看不见的手”而实现的。亚当·斯密论述的观点就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科差”是元朝赋税的一个项目,又细分为“丝料”、“包银”、“俸钞”等项内容。本文拟从“科差”的诸项内容及其发展变化中分析、考察它所反映的元代社会问题。元朝赋税的突出问题,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由唐朝后期至两宋时期已不断减轻,即人头税的内容大量减少,至元代则又呈现出明显强化,人头税内容又大量增加,反映出元代社会发展的不少问题。“科差”制度反映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香港的科技体制1.科技管理体制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在香港一直奉行“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原则,长期采取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一直左右着香港的科技活动。政府中没有专门负责主管科技的部门,没有长远的科技发展规划,只有少  相似文献   

5.
陈宪 《东方经济》2003,(8):64-65
《原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翻译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用的译名。这本出版于1901年的译,字表达基本属言,“原富”一词就是证明。言的魅力在“原富”二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字,却极其精准地表达了《国富论》的基本思想——财富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斯密及其稍后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相似文献   

6.
闫永华 《乡镇经济》2010,1(3):126-128
《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几年前热播的《大国崛起》,对斯密及其《国富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斯密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一、斯密分工理论及其深远影响《国富论》第一篇主要论述了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斯密在第一章专讲分工,开篇就提出:劳动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真讨论了斯密本人对分工等问题的分析,斯密型动力的内涵,斯密动力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以及直到20世纪中叶斯密式分工和专业化是否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根源或关键原因,颇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由港──港式市场经济的灵魂宗华古典经济学家的鼻祖亚当·斯密曾设想过一种由“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然而,经济学家们苦苦探索,却很难在世界上找出这种模式的现实例证。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弗里德曼在考察香港后惊呼,亚当·斯密所刻划的...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调”除了按户或根据赀产征收外 ,还有多种途径 ,如按田亩、按奴婢数量等等 ,为“正税”以外各种苛捐杂税的通称。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孙吴进行赋税改革的明确记载 ,孙吴赋税非常繁重 ,对东汉赋税制度多有保留。走马楼吴简中的“调”应该属于苛捐杂税性质 ,与曹魏实行的制度化之户调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个税之痒     
中国当前赋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营业税到所得税,不可不谓沉重,当前局部“减税”措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税蠲免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政府一贯重视利用蠲免来调节财政收入分配,视蠲免为“古今第一仁政”。各种蠲免无年不有,藉此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以舒民力,并缓和社会矛盾。对于蠲免的实施情况及其作用,以往已有一些研究。但受资料所限,对它的定量研究较少。近年来在关于江南赋税负担程度的讨论中又提出蠲免量的问题。本文仅就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情况、特别是蠲免量的问题略作摸索。  相似文献   

12.
吴晓雅 《中国经贸》2014,(4):194-194
“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经济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引用频率最高和最为著名的概念。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延伸和误用,“看不见的手”的概念逐渐被淡化和曲解。只有正确地理解“看不见的手”,才能真正地读懂斯密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他是亚当&#183;斯密的同乡、数学天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此外,他还是“中国经济爱好者”。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赋税征收以及各项支出以银两作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统计银两化”。“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在所谓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依然存在着“银钱并行”与“银钱兼权”,银两与铜钱不但有法定的比价关系,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银两与铜钱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赋税征收中,虽然以银两为征收标准,但往往折钱输官,以铜钱交纳,然后再由州县官照市价易银报解。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钱文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中的理论基石,自亚当·斯密开创以来,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的批判。新政治经济学对“经济人”阐述如下:“经济人”的本性——自利;“经济人”的行为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的行为方式——理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中心特点,毫无疑问他们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许多认识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斯密认为,个人的正当动机是启动和维持经济增长过程的最  相似文献   

17.
从战略角度对企业实施再造工程海峰张丽立一、企业再造工程产生背景及面临问题自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一直主宰着企业的运作。这种组织结构在市场商品供不应求,操作技术和产品数量成为企业“瓶颈”的经营环境中确有其...  相似文献   

18.
税收政策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房地产税收占开发成本比例偏小以及房地产业的垄断性为房地产商提供了转移赋税的机会,房地产“利益联盟”形成的“规制俘获”以及现行税制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税收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本文认为,应改革税种、调整税率,正确处理税、租、费三者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孟强 《魅力中国》2009,(4):48-48,47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清政府为保位其即将没落的统治所抛出的又一骗局从大纲的内容上看,君权至上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而人民的权利只是附属品,并没有有效的保障。虽然“大纲”是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而颁布的,但其基本原则与资本主义宪法却有着根本区别、本文试从人民主权原则、三权分力原则、法治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大纲”的政治欺骗性。  相似文献   

20.
邓俊 《魅力中国》2010,(29):385-385,352
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后,国内外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的探讨。本文基于学者对交际中礼貌原则的解释和论述,对礼貌原则产生的基础,具体内容,存在的缺陷,以及对礼貌原则的新构想做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