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跷跷板”效应.2012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相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由过去的。商品输出“到未来的”资本输出,中国资本能否创造新一轮...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4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606亿美元,连续二年成为全球吸引外商投资额第二位的国家。相比之下,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2004年我国已批准成立的4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亏损面高达60%左右,年亏损金额达1200多亿元,仅2005年第一季度,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就出现了4.1%的下降,而同期国有、集体等其他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最高超过30%,最低也有18%。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行的是从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正是由于这种梯度推进式的对外开放政策,再加上经济地理区位和软硬投资环境的差异,沿海地区的开放度要远远高于内陆地区。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也多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截止到2005年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东、中、西三大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4.85%、8.87%和4.37%。  相似文献   

4.
2014年.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就预测中国会在当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超过外商在华投资.并将成为中国的“资本净输出元年”.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下得还是稍微偏早。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1028.9亿美元.同期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195.6亿美元.前者比后者低13.94%.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1979--1991年,其特点是以利用外债为主,包括外国政府和进出口银行信贷、国际多边经济组织信贷等官方、半官方信贷,也包括商业性贷款和债券融资。在此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96.28亿美元,其中借款为527.43亿美元,占66.2%;外商直接投资为233.48亿美元,占29.3%;外商其它投资为35.37亿美元,占4.4%。这一特点源于历史惯性,也源于管理经验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国内经济建设的步作逐渐加快,引进外资获得突破性进展,1991-1995年各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为44亿美元、110亿美元、275亿美元、338亿美元和380亿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147亿美元,是以往10多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倍。目前,三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700多万人,上缴税收已占整个工商税收的10%以上,出口商品总金额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例更是高达4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1996年以来,按照中央确定的“积极、…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FDI(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引进境外资金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累计利用外资额得到514.8亿美元,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集聚效应的优势明显地发挥出来,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快速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利用外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区位转移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根据区域分布特征及区位转移趋势对影响外商在中国大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列举分析。再依据这些因素对FDI区位选择影响的大小,做出相应的引资政策,制造FDI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及现代人才就业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1985年的60.6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30.2亿美元.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21.01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0966.08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508941家。2004年外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3660,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商投资的接受国,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的26%,占全世界的9%,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商投资接受国。但是,截至2004年5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在1988m1993年约占35%-40%,在1994-1995年已达50%-60%,在1996-2003年平均达60%-65%。外资企业“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迷局”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税收漏洞。2004年外资企业纳税百强的纳税额为627.77亿元,与2003年的纳税627.65亿元持平,与上年度超过40%的增长率相比,增长为零,中国的外资企业亏损已被看成是非正常的,实际上多数外资企业均在逃税避税,“实盈假亏”。  相似文献   

13.
FDI对我国就业水平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外商在华投资也飞快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在为我国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对我国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分析了FDI对我国就业的具体影响,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左琳 《企业导报》2011,(16):162-164
自从中国入世以来,江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得到较快的增长,这给江西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要防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本文就江西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避和控制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5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6000多亿美元,FDI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的国际收支的规模、结构产生了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彬  梁冬 《商贸与会计》2004,(10):13-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可谓一浪胜过一浪,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了世界各国。据数据显示,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推动力。在200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000亿美元,其中仅跨国并购就有11000亿美元,占总额的85%左右。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房地产》2006,(12):65-66
今年1-8月份,北京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投资、消费、生产等各项主要指标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同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9%。  相似文献   

18.
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比较(一)两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较改革开放以来,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1979年~1991年,为利用FDI第一阶段。1983年,我国年度实际利用FDI总额为9.2亿美元,1991年突破了40亿美元。1992年~2001年,为利用FDI的第二阶段。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年度实际利用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金额逐年提高,1999年全国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额为8400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金额为7200亿美元,占跨国直接投资的85%以上.2000年单项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外资并购有109起。可以说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  相似文献   

20.
政经快讯     
外资规模注入中国成为亚太制造业中心 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正成为亚太地区制造业中心。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速度。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上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都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正是外资的大规模注入,使中国逐渐成为“亚洲工厂”。 一份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 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