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有悠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市场是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相结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市场型和政府干预型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出现的两种主要的区域经济协调模式。本文借鉴该模式,结合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任务,确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内涵,以及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诸多方面有相似性.两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住房和家的理念;经济和住房发展中明显的政府主导和干预特征: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显著,依靠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处于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过程,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处于住房市场化的过程,且房地产市场都积累了一定的泡沫.只不过韩国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进程比中国早了一步.因此,韩国政府住房调控的经验对于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住房市场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一个外部性的例子作为分析基础,探讨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腐败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失灵是产生腐败的原因,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市场失灵和腐败进行权衡后做出的决策。因此,即使经济中存在腐败,但为了矫正市场失灵,政府仍会对经济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16世纪中期以来,倡导干预主义或放任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在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一种钟摆运动。尽管西方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经济学理论有所不同,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直存在,区别在于干预力度的大小,而且这种干预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新常态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新常态”之一。为了在经济新常态这一大环境中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应该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基于此,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并探讨这一历程对我国当前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军 《全国商情》2009,(5):125-127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并构建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协调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论证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但又缺一不可.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节应以市场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赶超型政府行为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亚、拉美和印度为代表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行系统的赶超型经济发展计划,具有鲜明的赶超型特征。不同的赶超型政府行为在发展国有企业、编制发展计划和奉行经济优先原则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其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干预程度也有所不同,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生活水平与收入分配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国应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建立市场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提高经济自主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起飞阶段的历史以及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国家干预从来就和市场经济相伴随,在起飞阶段,国家干预的重点是保护幼稚工业、构建国家经济起飞的政策和制度基础,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干预的范围就更趋广泛和复杂。美国经济史警示我们,在当下中国只有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9.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才需要政府以某种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强制性手段和鼓励性手段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具体方式不同。“强制论”和“鼓励论”各有利弊,二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其次表现在二者对农村经济的正面效应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何利用政府干预来促进城乡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其他国家有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该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根据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地方主体利益的凸显以及由于地方政府的市场功能过强而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多重影响.政府的干预和利益分割会消蚀区域合作的利益,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趋同发展功能.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消极作用需要政府竞争制度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经济形式,市场失灵是世界各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政府的干预及其干预方式的创新则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工具.在政府的各种干预方式中,行政指导具有柔和的、民主的色彩,既体现了政府行为的目的,又兼顾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可以成为政府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促进市场经济快速且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正视行政指导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从资产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参与资产市场的程度看,财富效应总体上应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首先表现出来。对广州城市居民资产的财富效应分析表明,广州市居民总体上的财富效应微弱,但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强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这一现象除与资产的结构特征有关外,资产价值的波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发挥居民资产的财富效应,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货币政策应体现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振兴东北经济首先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是现有的GDP考核指标不利于东北经济的发展。全面振兴东北经济,应率先在东北建立新的考核标准,新的考核标准应以民生改善和区域协调发展为考核重点。一是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区域生活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否缩小;二是看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市场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它也有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如果不适度,对经济的危害作用同样是巨大的,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即是如何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三次金融危机,可以明确要防范金融危机必须做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应构建适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适度推进金融自由化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481美元,我们正在面临跨越“拉美收入困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出现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下降、内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困境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等对策建议,来解决“拉美收入困境”下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逐步健全,本文研究了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及资本市场在促进金融体系改革、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市场存在缺陷是政府干预的主要依据和必要前提,为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公共物品提供者、负外部效应消除者、正外部效应鼓励者、收入及财富再分配者、生产秩序的维护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等角色,政府干预作用的强制性和规模性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政府干预经济时存在政府干预失灵问题,可以考虑从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限制政府干预的职权范围、加强时政府行为的监督以及在政府作为中引入市场力量等方面入手纠正和防范政府失灵.虽然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存在内在缺陷和失灵的客观可能,但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的不完全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选择,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有共生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经济制度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需在市场行为与政府干预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波动,如何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中国面前。经济的稳定发展依赖于内需及外需市场的稳定发展,而中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外需市场方面,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将产品打入  相似文献   

20.
苏国强 《全国商情》2006,16(7):19-21
金融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两种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本文分析了两个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差异从而作用于经济增长机制的不同,并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信贷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而股票市场贡献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