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相似文献   

2.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缪建平思索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走什么样道路,首先要看清跨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大背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入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对外经济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变化和中国农业经济学科近百年的发展为主线,详细回顾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历史。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依靠农业剩余来提供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资本积累的时代即将结束,依靠农业剩余乃至非农业剩余来发展农业、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即将来临。近百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代代农业经济学人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即将来临的新的年代,在农业经济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经济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村》2009,(4):F0002-F0002,F0003
历史风雨,铸就高等农业教育百年伟业; 时代传人,续写华南农业大学世纪华章。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2009年金秋时节,华南农业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  相似文献   

5.
金陵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农业改良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沈宗瀚先生是金陵大学农学家中对民国乃至20世纪中国农学有深刻影响的一位。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由割据混战到形式统一、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内农业科学逐渐近代化,教会背景的金陵大学经历了一个转折、探索的时期。以沈宗瀚为代表的农学家改变了早期与政府疏离的态度,在通过发展农学来服务中国的尝试过程中,以中立、世俗的态度强调农业的科学性,一方面充分利用既有教会机构的农学网络,一方面与各级政府和学术机关加强互动,从而共同推动中国农业改良事业。沈宗瀚在金陵大学的活动可作为范例来探索教会大学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6.
倪根金  左晓丽 《中国农史》2004,23(1):121-126
在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的第一个金色秋天里,以探讨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与传统农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18——20日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总编辑冯志杰编审策划组织的<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丛书)出版工程启动.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上万年农业发展的历史,但对农业历史进行有组织的整理和研究时间却不长,大致始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8.
一套研究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的好书——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萧义夫20世纪是中国农村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化都要大,特别是80-90年代,迅速的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国农村带来了前...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农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立足国情”“必须坚持粮食安全,稳住基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乡”五大经验,文章最后对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约有250年历史,经历创立、兴盛和重构三个发展时期,是高等教育组织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旧大学的批判,启蒙运动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欧洲早期的农业专门学院;近代科学革命向生物学领域的延伸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赠地农学院的建构和大学化;第三次产业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构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有100余年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晚清至民国的综合化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专门化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时期。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面向经济全球化和正在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探索实施"新农科"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章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领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两起两落的20多年;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及为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布局服务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领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两起两落的20多年;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及为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布局服务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13.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07,26(2):39-47
自古以来,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就存在十分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在19世纪晚期,中、日、韩三国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文章从三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成效、日韩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略论农业地质在现代大农业生产中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地质学是地质科学服务于现代大农业生产发展战略的新兴领域,也是应用地质学研究领域发展方向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已为我国的大农业生产作出了一系列贡献,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了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介绍了农业地质基本概念,国内外农业地质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并着重对农业地质环境背景,非传统新型矿物肥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地质灾害的研究在我国现代大农业生产中的开发应用作了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继周 《中国农史》2005,24(2):53-58
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此种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秦代的草创阶段、汉代的奠基阶段和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的盛极而衰阶段。2005年的一号文件透露新重农思想的萌芽。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形成新农业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以新的文化改造旧的耕战文化,还要克服两大难题,即重农思想的新构建和对传统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二十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从大豆生产着手,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变迁的历史过程。指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国大豆生产水平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超过历史上的几千年,其最主要的动因是技术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体制化,正是科技体制化使得大豆生产技术创新由传统农业的经验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实验方式,创新的质量较之以前迅速提高、数量快速增加、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7.
黎仕明 《中国农史》2006,25(3):110-116
农业为城市发展之基础。20世纪上半叶甘宁青地区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较大增长,随之而来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扩大化则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掠夺式剥削都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迟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既推动又制约的矛盾关系正是甘宁青地区贫困与落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ool all over the world for a century and is now an indispensable instrument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voted large sums of money to rural consolidation projects each year in an effort to help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enhanc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to help build rural landscape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ty members, which is sorely needed. Household satisfaction with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s a key indicator of consolidation performance.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usehold satisfa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restructuring and human behaviors in rural areas and can help improve project performa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terms of rural households’ levels of satisfaction in rural China and analyse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atisfaction. Data were gathered via questionnaires and analyzed with a probit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ree significant points. First,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was 76.5%, meaning that most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regions of Hangzhou, Changsha, and Guiyang were satisfied with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Second, 11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rural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onsolid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d farmers’ level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family size, input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e transportation methods,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transfer in the village and within their own families,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their level of social insurance support,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r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 Third, six of these factor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four had negative effects, and on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9.
"农业碳排放"最早在20世纪早期就已提出,近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有增无减,农业碳排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从县域视角出发,以湖北省江汉平原荆州市公安县为例,基于农业投入与生产过程中的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近年公安县农业碳排放量,运用Kaya恒等式变形公式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公安县近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农业碳排放强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59%。经济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均表现为抑制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徐旺生 《中国农史》2002,21(4):12-18
本文提出一个“效率空间”的概念 ,然后从农业起源方式、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三个方面 ,论证中国传统农业不存在效率空间 ,是一种“效率”较高但是没有“效率空间”的农业类型 ,而西方古代农业是一种“效率”较低但是有“效率空间”的农业类型。文章还认为 ,黄宗智教授的“过密型增长”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晚期的表现形式。实际上 ,早在秦汉时期 ,中国单一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模式 ,无需太多的土地即可养活较多的人口 ,对劳动力有较高的需求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过密型增长” ,只是因为存在异地移民 ,才使得这种“过密”表现得较隐蔽。近代以后 ,中国东南地区已经无可垦之地 ,才会出现典型的“过密型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