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亚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它既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金融危机后, 东亚模式经过振荡、调整, 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东亚经济的崛起和东亚危机的发生从某种角度上讲与东亚经济模式紧密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东亚经济模式已不合时宜,需要转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东亚国家(地区)必须突破日本一雁领头的"雁形结构",不断提高区域合作紧密化程度,提高产业调整速度,共同实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东亚的未来将面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我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是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有利的条件和背景 ,又有困难和问题 ,我们要兴利除弊 ,扬长避短 ,积极稳妥地实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4.
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存在“锚货币”选择的问题。经济谐动指数分析表明,东亚适宜采用“内部锚”,而不宜采用外部“锚货币”,美元作为域外货币不适宜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锚货币”。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加上日本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使得日元难以发挥东亚“锚货币”的作用。而人民币尽管暂时还不能充当东亚的区域主导货币,但中国经济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经济高度关联并已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也要大于日本和美国,同时,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逐步改革,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因此,人民币是东亚区域合作中最有潜力的“锚货币”。  相似文献   

5.
自由贸易协议(FFAs)在东亚获得了快速发展,对各经济体的影响亦日益深远.FTAs的快速扩张,体现的是东亚经济体战略及目标的多样性,并在各自战略目标驱动下形成了以中日为轮轴,其余经济体为轮辐的“轴辐”格局.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由“外需主导”向“内需驱动”模式的转型,势必会进一步扩大FTAs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细化合作条件.未来,面对重叠多变FTAs“面碗效应”带来的挑战,东亚经济体需要进一步实现与WTO规则的融合,尤其是原产地规则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追逐增殖而独立运动的经济模式,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并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实体经济开辟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等,也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如导致泡沫经济,扭曲资源配置等。我国既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又要采取措施,防范其风险。  相似文献   

7.
《嘉兴学院学报》2009,21(6):F0003-F0003
10月22日上午,由我校和韩国关东大学校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东亚经济文化论坛”在嘉兴学院隆重举行。来自韩国关东大学校、韩国明知大学校、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国立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国外大学代表团和国内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与我校教师、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就“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亚经济文化合作”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以自己研究出来的“人类经济总体发展模型”说来解读东亚金融危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于:1、经济观念经济理论远远落后于经济现实;2、起因类似于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首先是存在着“亚洲经济奇迹”的神话和“东亚经济增长是长盛不衰的”的迷信,其次是当事者的忘乎所以好大喜功追求虚荣的心态,再次是决策者独断专横,闭目塞听的行为;3、金融腐败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美国经济模式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70年代,当美国经济处于“滞胀”状态时,日本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令世人震惊不已。进入90年代,日美经济形势对比发生逆转。日本经济开始衰退,美国经济却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两国经济力量对比的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两国经济模式在不同时期的绩效。比较日美经济模式的不同特点及其优劣之外,吸取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处在体制改革中的中国,如何在制度创新中作出最佳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日美经济模式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由于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0.
解说东亚发展的精神支持,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韦伯式的问题”。涩泽荣一创立日本第一国立银行,有“日本资本家之父”之称,为日本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涩泽荣一主张:商人之一生当如穆罕默德一手持剑、一手经卷那样,一手持算盘,一手持《论语》,以儒家精神指导工商经济活动。他说:“从来学习《论语》者,皆将仁义道德与生产殖利分为两物,此乃大谬也。必将合二为一,方得其真旨。”东亚传统文化在他那里被“圆熟”地与经济事业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全球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加大了东亚的金融风险,也给其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造成巨大的调整压力.在金融危机中,东亚出口增长下降,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面临着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加剧,管理与调控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东亚一方面要转变贸易发展模式,调整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用中国五行观点来看商品经济,发现其主要涉及"金"这个范畴。这暴露了用商品经济来描述现代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即无法反映人类的整个经济生产过程。经济建设还需要在"水""火""木"以及"土"这四个范畴来完善它,完善之后的的经济模式,姑且称之为"全要素"经济模式,传统中国农村就具备这种全要素经济模式。研究传统农村的内循环经济模式,并在现代农村恢复或者重启全要素经济模式,需要在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建立村民共享的公共平台和建立民主的村民自治的经济管理机构,其二是国家在制度层次上提出经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东亚模式”的深刻思考。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亚洲人确实风光了一阵,因为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亚洲奇迹”。它们的发展之道被誉为“东亚模式”。本文试就东亚模式的基本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世界银行于1993年10月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奇迹》的长篇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东亚模式”的概念。同年11月发表的《东亚  相似文献   

14.
一、循环经济理念对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体都要经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它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开放经济模式及其运行规律,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发展战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后果,得出了中国经济应以促进国际要素流动的“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为其战略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发展背景及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在探讨两种经济模式的内涵、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发现协同两种经济模式的可行性、挖掘协同的阻碍因素并给出新时代经济发展状况下协同两种经济的建议。协同两种经济模式的发展对中国转型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发展地区货币合作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将给东亚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但由于东亚地区本身条件的限制 ,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 ,其货币合作体系发展缓慢。为了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为日本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如今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重新定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停止过多干预经济发展 ,尤其是停止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 ,日本经济仍然可望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提法和概念值得商榷。人类历史发展前两个阶段都是以产业命名的,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现阶段若以“知识经济”命名,则不合历史逻辑,“知识”并非产业,构不成产业经济;而且,任何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任何经济模式和历史阶段亦均以知识作为兴起与发展的原动力,故“知识经济”的提法不具独特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本文认为应以“智业经济”替代“知识经济”的提法。“智业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更科学、更准确。它既包容、升华了“知识产业经济”的概念,比之更简洁、明确,更具经济学的深刻内涵,还包容了智慧经济、智力经济等提法的合理内核,比之更准确、科学,内涵也更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