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检验:要素积累抑或TFP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早期的增长核算文献认为地区收入差距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或人力资本在内的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而目前以 Hall 和 Jones(1999)等为代表的研究认为,投入要素的差距不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而只能由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巨大差距来解释。本文借鉴较新的增长核算办法估计中国省份的 TFP,并计算了要素投入差异和 TFP 差异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测算结果证明 TFP 的差距也是解释中国地区差距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姬超  袁易明 《亚太经济》2013,(5):119-126
本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分解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以五个特区设立三十年来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增长依赖的仍然是资本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对资本生产力的释放是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导致特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2)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因而对特区差距的贡献也小;(3)特区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趋同为局部收敛提供了条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增长率的差异也为分化提供了可能,新一轮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获得先机者将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先行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丽  韩兆洲 《特区经济》2009,(9):281-282
文章采用1978~2007年的数据,用索洛余值法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将我国的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投入的贡献,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实证表明:我国总产出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年均达到5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大,对总产出的贡献达到28%;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小,只有15%左右。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增长核算方法建立在封闭经济框架下,主要关注的是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忽略了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事实上贸易条件改善的效应与技术进步类似,都是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情形下,增加了能够获得的产品。本文应用一个建立在超越对数GDP函数基础上的指数方法,将名义GDP的增长分解为非贸易价格变动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要素投入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并考察了中国1993年至2003年间的经济增长,该期间的名义经济增长的来源为:非贸易价格效应的贡献份额为34.13%,贸易条件效应的贡献份额为-4.50%,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为31.54%,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为4.40%,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为34.39%。  相似文献   

7.
运用增长核算来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时,存在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两种分解方法,不同的分解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研究表明,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相对于资本劳动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核算的无偏性;(2)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而且,它不仅适用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样还适用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实证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出计量分析模型和计算用模型,运用粤东、西、北面板数据(截面距离为12个地级市,序列长度为2002—2012年),对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的粤东、西、北地区资本产出弹性为0.63、劳动产出弹性为0.37;从总体上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由于劳动投入增长极其缓慢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微弱。研究表明,要有效推动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在完善欠发达地区(粤东、西、北)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好税收、财政、信贷、科技扶持等政策手段,切实促成该地区资本、劳动等要素之量的较快增长和作用的恰当发挥。  相似文献   

10.
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5-49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用OSL估计方法建立了样本区域旅游就业线性模型和索洛余值增长模型,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基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弹性和为2.03,呈规模报酬递增,且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差异明显,资本投入要素贡献度高达182%,劳动投入32%。平均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极低仅为一11%,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最后为持续发展西部旅游经济,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及继续大量资本投入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有与非国有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包含东、中、西部区域效应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模型。比较显示,国有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则主要来自资本和劳动两要素投入的增加。同时,区域因素对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产出规模和投入要素的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在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贡献度较高、贡献率较大;但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与贡献度不高,并且呈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上海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证据。利用上海1953-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均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36,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上海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约32%。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1-2018年三亚市旅游业、经济发展数据,首先分析了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然后通过索罗余值法对旅游业效率变化及要素投入贡献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旅游业拉动三亚经济增长效应高于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三亚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无规则波动,旅游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和劳动要素投入,资本要素投入是主要驱动力,技术进步对旅游业的贡献并不明显;技术进步对旅游业增长的贡献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7年、2018年技术进步对旅游业增长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来源到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生产率的增长?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但这些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准确测量资本投入。本文在中国资本投入指数序列基础上,估计出中国1981~200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行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ICT资本深化、ICT生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及ICT使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从研究结果看,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于ICT资本深化的贡献以及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ICT使用还未带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由于中国处于ICT扩散的初期,尽管ICT有着很高的扩散速度,但ICT资本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信息化将在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入手,综述并总结出测算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公式,并利用历年统计数据得出中国1952~2006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借助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率的贡献进行了纵向的时序分析,并与国外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的贡献在1980年前波动较大,1980年后渐趋平稳,但总体水平偏低,以要素(资本)推动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居民的低收入状态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