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报道》2010,(6):24-31
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2.
我们讲最低限度的福利,当然要讲福利的覆盖率,但更重要的,其实主要指福利的性质。 现代文明国家的福利可以是高福利,也可以是低福利,但是它至少不能是“负福利”。什么是“负福利”?比如我们现在给农民也提供福利,这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到目前为止这并没有改变我们这种福利过去一贯的不同于民主国家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个福利首先是和特权、身份挂钩。它不是按照帮助弱者的原则,而是按照特权物质化的原则运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些地方涌现出了一批水制改革的典型,充分证明了农村水制改革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但是,由于“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和价值长期背离,国家对农村水利投入长期实行行政化扶持和公益化政策,加上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水”的市场化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许多地方“国家、集体负责建,农民无偿用”的旧有格局依然存在,产权不清晰,投资无收益,管理不科学,责、权、利不清,建、管、用脱节,水利工程仍为“福利工程”,农民用水仍为“福利水”、“大锅水”,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向农村水利产业聚集。水利工程设施因管户不善,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日渐老化,致使许多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水利体制改革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总体改革的要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利保障的理论、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折的基础上,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衡量福利的方法、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的概括、评析,总结出福利理论发展的规律。作者认为,我们只有运用这些规律,将福利的目标、效果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理论与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建立并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招标》2010,(6):27-28
浙江省政府日前决定进一步支持福利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在其提出的若干意见中就包括政府采购优先购买福利企业产品。根据这项规定,浙江省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福利企业生产或经营,并根据福利企业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门生产。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福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相似文献   

6.
许光 《北方经济》2006,(8):77-78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及模式特征 (一)福利国家概念的界定 福利国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福利国家是以“福利”进行界定的一种国家形态,即以统一的、大规模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团结和公正为目标的一种国家形态。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即指由这些国家所实施的具体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7.
水源区居民是保护水资源的直接主体,为了激励其提供更多的保护,水资源保护政策必须保证当地居民福利水平不降低或者降低部分得到足够的补偿,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从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水源区和非水源区居民在2001-2014年间的福利水平进行测度,并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对当地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显著地降低了水源区居民的福利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因此,从进一步扩大补偿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水源区自身造血能力四个方面对水源区居民进行福利补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企业办社会问题,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从立项建设就考虑到了职工的后勤生活问题,如住房、就医及其他生活福利设施,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方便职工生活等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已明显成为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大包袱。因此,国企后勤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但是改革难度非常大。  相似文献   

9.
结合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框架理论对家庭福利进行了刻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家庭福利水平进行了更加精准的测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家庭负债与家庭福利的关系,取得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发现:第一,发现了家庭杠杆率与家庭福利水平的倒U型关系,即当家庭资产负债比达到一定比例(4.65)后,负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从正向转为负向;第二,家庭负债类型对于家庭福利的影响不同;第三,家庭人力资本投入在家庭负债行为和家庭福利水平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即负债通过解决在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提高了家庭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从而改善家庭福利。文章的研究为家庭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多少“垄断福利”在横行 公交公司员工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医院职工可以不用挂号直接看病,电力行业职工可以享受福利电或优惠电……这种借助于行业垄断性便利提供给职工的福利被称之为“垄断福利”。  相似文献   

11.
根据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关于鼓励吸引外国私人直接投资的补充措施令》,从2005年7月起,乌兹别克斯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免缴主营业务收入税、财产税、社会公益福利设施建设税、环保税、小型公司和小型企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作者在日本多年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学习,介绍了日本老龄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和效果,从中归纳出日本应对老龄化的主要经验.比较了中日老龄化过程、老年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提出我国应从中吸取的几点启示.包括老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老人福利设施与用品开发,护理体系的完善和护理人才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贸易理论中,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始终是争论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这种争论反映了一国福利增进和世界福利增进、一国短期福利增进和长期福利改善的矛盾。尽管自由贸易在贸易理论界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它与现实的反差不断促使贸易理论从各方面解释贸易保护的各种成因。在传统贸易理论中,对贸易保护的经典解释是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操纵贸易条件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赵鑫铖 《科技和产业》2023,23(16):68-73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都对社会福利有重要影响。通过扩展卢卡斯(1987)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成本测算模型,将通货膨胀引入模型,进而探讨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放缓的福利成本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通过影响代表性消费者的贴现行为而对增速放缓福利成本产生影响;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提高而降低;新时期经济增速放缓2个百分点导致的福利成本为5.38%。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作者在日本多年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学习,介绍了日本老龄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和效果,从中归纳出日本应对老龄化的主要经验。比较了中日老龄化过程、老年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提出我国应从中吸取的几点启示。包括:老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老人福利设施与用品开发,护理体系的完善和护理人才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16.
论"福利国家"产生的实践传统与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制度建构,“福利国家”于20世纪40年代之后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产生。但作为一种福利供给形态,它在欧洲社会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考察历史,“福利国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一定的发展渊源,经历了相当长的实践积累和理论酝酿过程。就其发展逻辑而言,“福利国家”不是出现的,而是进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国家的政策和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照料老人的矛盾突出,养老机构也开始接受各种收费入院的老人,改变了纯福利性质,向社会开放。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兴办新老设施。到1990年。上海市已有社会福利院15所,敬老院330余所,老年护理院1所,共计收养老年人7000余名,占老年人口的0.37%。  相似文献   

18.
付建朝 《中国经贸》2014,(16):84-84
福利保障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以外的福利保障待遇,包括职工福利费、辞退福利、非货币性福利等职工福利项目,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职工住房费用等保障项目。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一国利率市场化的决策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收益体现为社会总福利,净收益为利率市场化造成社会福利的变动值。如果利率市场化后的社会总福利大于利率市场化前的总福利,则净收益为正,利率市场化是有利可图的;反之,净收益为负,就不应该放开利率管制。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劳动方式是改变生活质量的根本支撑。随着劳动社会化分工,并由产权属性决定劳动的价值分量与分享份额,在效率导向下技术由帮助人提高效率逐渐转向对劳动的替代,衍生出市场结构问题,进而制约劳动致富乃至造成贫困。先发国家试图以福利国家形态化解其经济社会矛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迁,其福利国家的支撑理论和实践基础受到挑战,由此必须推进新经济结构下的福利政策转型。中国在后发追赶中形成了累积性的结构性贫困问题,急需使福利经济的实践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探索共享发展方式,化解结构困境,增进劳动福利增长,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