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郑洪涛 《经济经纬》2003,(5):44-45,52
一年前,当人们沉醉于WTO的讨论之际,一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正在悄然进行。于是,“世界工厂”问题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世界工厂”的可能性,但离实际形成尚有一定距离。同时将“世界工厂”能否最终在中国形成视为是21世纪所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通过对世界工厂演变历程的分析,集中论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中国形成世界工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梅奥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青 《经济论坛》2006,(12):79-80
一、进步的另一面——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样的经济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5年间,从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国家发展为今天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体排名中名列第七,外贸进出口总量排名世界前三,100多种产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但同样,也没有人能回避高速增长背后给中国带来的一连串社会问题。(一)社会诚信缺失打开国门后,中国经历了物质文明的空前高速发展,同时也把“钱”在中国人的心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管相对缺失的情况下,放弃道德准则、惟利是图成为快速致富的捷径,并形…  相似文献   

3.
龙永图 《经济导刊》2009,(10):14-14
提及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人们常这样描述:欧美国家是“世界董事会”,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偏颇之处,无非表明中国并不甘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实中国在愈来愈多的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董事会”,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不同就在于,是制造业发达还是服务外包业为全球领先。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和经济学家队伍及其结构的变化 ,一些人提出了“经济学本土化”或“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我的理解 ,这一提法必须以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和解释、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要创建的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对解释和解决重大经济现实问题有用、而又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的经济学体系 ,而不应该是为了求得中国经济学家的某种心理平衡 ,也不应该把获得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奖看得太重 ,视之为衡量是否创建了中国经济学的唯一或重要标准。当然 ,更不能理解为创建一个封闭的、只有中国人才能接受的经济学。我们思…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前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向外转移生产基地的重点地区,因此,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有着建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本文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理由及中国离“世界工厂”的差距,并对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工厂”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经历十个五年计划之后,将“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改,被赋予很多期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施政纲领中的两个关键词,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具体而集中地体现了出来,这被认为“意味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正式转型”。笔者有幸参与了三项有关“十一五”规划的课题工作。一项是某省“十一五”规划中若干子课题之一,另两项是某市属区级课题。由于参与规划级别的层次,审视“十一五”规划的起点比较低,不足以揣测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意图。本文仅从所接触的层面为分析的假定前提,通过对参与“十一五”规划过程发现的一些现象做一个思路整理,权且作为从另一视角对当前经济增长特点、经济学家的角色以及政府角色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梦奎 《生产力研究》2005,(11):120-121
总的看,“十五”时期发展和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不错。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概括的讲,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在加快。这“四化”,也是“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从总体上把握,“十一五”时期的任务,仍然是十六大所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所办的三件大事,令人鼓舞,发人深思。这三件大事,即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讲的方面很多,可以总结的经验很多,可以研究的角度也很多。对于这三件大事,也就是三大成就的意义,可以从5000年中国文明史、170年中国近代史、90年中国现代史这样三个维度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刘石 《商周刊》2011,(1):18-18
经常有人们抱怨,出国购物买回来东西一不小心就是“中国制造”,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还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让老外们看到了充斥在商场里货架上、家庭衣帽间和储物柜里的中国货,也让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在惊叹中国的崛起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之余,又不断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0.
全球失衡中的东亚经济和中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球失衡的国际环境近现代以来,曾经历过三个与全球化有密切联系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第一次是在1870-1913年①,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走向相互融合的时期。在英国的主导下,当时所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定,促使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降低了关税②。也包括采用“炮舰政策”和殖民政策,为其商品和资本打开世界市场。两次产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尤其是铁路、蒸汽和内燃机及通讯的迅速发展,为全球化创造了物质和技术基础⑨。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也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东亚地区“中国”概念的形成及其转化。古代中国文献中“中国”概念具有“政治唯我论”及“中国中心主义”的特质,“中国”概念在德川时代的日本,被挪移来指称日本而非中国本土,与近世日本思想史上日本主体性之发展桴鼓相应;1895年以后,“中国”概念在现代台湾地区,则显示了“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撕裂及其辨证关系。随着台湾内部政经情势与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台湾主体论”与“自我肯定心态”为基础的“台湾意识”,随着历史扉页的翻动而丰富其内容,调整其格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只要是涉及到人与人的交互活动,心理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学就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理论上,心理学中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等都与导游语言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于导游语言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导游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保障导游语言实践的艺术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导游较好地了解游客的心理,确保双方合作的高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大附加值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4.
汪晖 《开放时代》2008,(2):73-87
本文是对作者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的总结。文章对书中涉及的帝国-国家、封建-郡县、礼乐-制度等二元对立范畴、历史中的“连续性与断裂”及“时势”概念、科学世界观和民族主义知识等问题进行了细致阐释和反思。作者强调:在思想史研究中,需要将过去的思想世界从观察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思想的视野,用以观察和反思我们置身其间的现代世界和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15.
“差序格局”是一个尚未精确界定的触发式概念,留下来很多疑问有待澄清。其中三个疑问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差序”除了包含入与人之间横向的亲疏差别,是否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纵向的等级差别?第二,“差序格局”和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自我中心网络”概念有何异同?第三,中国人的行为是否可用“自我主义”来概括?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原始文本里存在着“名实分离”的矛盾,从而导致了“是否包含等级制”的种种争论;“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的一个核心区别是“圈层性”,将中国入行为概括为“自我主义”会面临很多理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势”或“时势”:一个重审现代与时间观之关系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势或时势的概念曾经是中国学术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介绍了三个不多见的时势概念的现代重构个案,它们分属文史哲三个领域,而又相互关联。借助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对欧洲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本文旨在展示德意志观念论巨大影响之下的部分现代中国思想是如何被形而上学地重构,从而成为去历史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占据中国商界上百年。他们坚守中国传统的"诚"的理念,以信用为基础,创立了票号,也就是近代中国银行的雏形。诚和信的理念为现代会计制度奠定地基础,丰富了会计文化内涵。晋商会计就是中国近代会计的典型代表,而晋商发明的中式复式记账——"龙门账"在世界的会计史上熠熠生辉。晋商文化精髓仍须要现代会计人一代一代传承、创新,发展。今天的会计科学,完善会计技术,提高会计审美能力,追求会计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陈鹏 《开放时代》2009,(4):126-139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业主维权的兴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结构性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业主维权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从学理层面深入探讨了“业主维权”的概念内涵,然后对现有文献中有关业主维权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进行述评,最后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提出业主维权研究的进一步议程或许可以纳入“公民的形成”、“中产阶级的形成”和“社会的形成”三个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国,这是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产生的能源“替代消费”效应所决定的。中国的能源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在对世界能源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应该大幅度提高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降低煤炭等低能效能源的消费比例。增加能源进口是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选择。我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只能期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利益已经波及全球,如何实现世界各国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和跟随,东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和榜样。《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国具有至高的影响力,其深遂哲学和“不战”谋略等,可助构筑起中国与东盟各层次政府领导和企业家等优势群体间的价值观沟通和文化新融合的“巧实力”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