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昌港  张劲松 《特区经济》2010,(10):255-258
本文主要是基于集群演化的钻石模型,归纳总结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五种演化模式,即政府需求驱动市场导向型、要素成本推动政府主导型、海外需求推动政府主导型、民间推动政府介入型和政府完全主导型,并对五种演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指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安徽省县域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但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总体还不成熟.文章在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联系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了安徽省县域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并分析了政府引导、发展产业集群的助推时机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蔓延到了县域经济,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新疆自治区县城经济发展模式应为资源开发型、外向开放型、城镇化型.发展的对策是:加强县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清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探究边境县域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产生的影响,并以广西边境县为例,分析了边境县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之间的关系,运用2003-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广西边境县域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作用仍较弱;边境县内部作用存在差异,即部分县域城镇化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而部分县域情况则相反。(2)广西边境县整体上城镇化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分阶段来看,2008年后广西边境县域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正>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促就业、稳增长、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县县有集群、一产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比如,河北省安平县的丝网产业、河间市的工艺玻璃制造产业、肃宁县的裘皮产业……这一批批各有优势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在奔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据河北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北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333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为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匹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依靠联系网络,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对政府政策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求政府采取不同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文章旨在研究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应具备相匹配的行为,以期为地方政府在各时期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决策提供一种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凭借纺织业多年的生产优势积淀,形成了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服装产业集群,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伴随着汇率上调,人民币增值,原材料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主导型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但面对纺织品出口限制配额的取消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纺织业作为扶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出口导向主导型区域服装产业集群依然可以在政府"推手"的推动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区域品牌,重铸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一些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产业集群的路子是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是区域经济创新系统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实施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是:一把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二把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三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战略中的作用;四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完善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支持,构建合理的融资体制、促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集群创新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为了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本文首先从经济基础、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工业城乡二元化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建立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工业化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而产业集群发展则依赖于集群的创新发展水平。因此,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取得集群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近年安徽省工业化进程和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创新与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协同关系,并依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体系得出产业集群创新推动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农业大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要促进城乡融合,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走特色区域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包括城乡城镇化和不同区域城镇化。要实现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立足于当地经济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提高城乡建设效益,引导村镇建设走入正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要大力推动就地城镇化,提高乡镇企业规模,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三要统筹城乡发展,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合作用,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其发展还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和分析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湖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湖北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产业集群日益成为提升产业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打造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及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则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巨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民营企业分布在县域中,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现实调研来看,县域视角下民营企业依然存在规模小、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小等共性问题。因此,县域政府应精准施策,重视良好营商环境的培育,发挥政府基金的扶持作用,强化本土民营企业培育,引导形成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河南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集群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指出产业集群战略可从吸纳富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河南县域产业集群的特征、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8.
常旭  张晓欢  温锋华 《特区经济》2012,(10):178-181
县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是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需要,也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推动的结果。县域经济开发区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投融资体系的建设,也成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承载体,更是县域经济融入更大尺度空间经济网络的重要支撑平台。我们必须加强县域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工作,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网络的建设,适当扩大经济开发区的行政权力,建立更为多元的投融资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农民工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深化县域城镇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激励效应与晕轮效应,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县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会有效地组合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引导和培育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将是“十一五”期间推动四川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