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胜  薛梅 《青海金融》2006,(B10):40-42
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一直是令世人心仪神往的地方。但由于受交通和卫生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内外游客只能望而生畏。2006年7月1日,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一全长2000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从此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她美丽而神秘的面孔。修建青藏铁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开发西藏、青海两省的旅游资源。根据海西州“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保持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对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及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投资风标     
《国际融资》2006,(1):76-77
工行推迟与中东投资股权谈判,洛克菲勒国际集团拟建上海北外滩,摩根士丹利拟入股第二家中国券商,李嘉诚低调收购上海白猫,海航欲投1亿建祥鹏航空公司,BP与淡马锡注资中国航油5400万美元,中银提交上市计划,中海石油有意收购前尤科斯资产,TCL集团10亿元出售电工51%股权给法国罗格朗,全国社保基金获准新增两个投资渠道,青藏高原豪华旅游客运专列即将开通,中印首次联手竞购外国能源集团股权。[编按]  相似文献   

4.
河湟谷地作为青藏高原经济比较发达的重点区域,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且具有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区位、产品、技术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工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河湟谷地工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金融》2006,(B10):17-18
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兴的交通、工业城镇,目前已发展为青藏高原上位居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格尔木市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能源原材料和生态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如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和发展机遇,组建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保障建设更为至关重要。现阶段青藏高原农牧区的社会保障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反思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保障内在因素与解决对策。本文旨在从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完善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夏河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情况(一)旅游业发展现状。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地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夏河县汇集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既有高原湖泊,又有草原牧场;既有名寺古刹,又有古城遗址;既有民俗风情,又有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我从长沙起程第一次进入川西,也是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在甘孜州南部稻城县境内,见到了天堂般美奂绝伦的景色,仿佛身临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9.
对把阿坝州建成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幅员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84万,是一个拥有藏、羌、回、汉、满、壮、白等民族构成的团结、祥和的民族自治地区。2003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达20.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全部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旅游局宣布,9月1日起欧洲游集体开放。种种迹象表明,欧洲游日渐升温,正在等待“沸腾”时刻。  相似文献   

11.
对旅游产业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产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在投入产出形式有哪些不同特点?中国的旅游业为什么始于改革开放并随其发展逐年振兴,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五位?全国乃至各地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早晚、深度成正比,旅游业与全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有什么关系?近二十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究竟是外国来  相似文献   

12.
李智群 《理财》2005,(1):91-91
时光飞逝如电,转眼之间,2004年与我们擦肩而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你也许在商海里劈风斩浪,虽然赚了些钱,却感到身心疲惫;你也许早已厌倦了整日早出晚归辛苦的打工生涯:你也许刚刚结束了一段紧张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曾先后五次发表谈话,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作了集中、系统、具体的阐述,特别是早在1978年10月就指示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为西藏旅游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奋斗目标。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我们要立足西藏的旅游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西藏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使旅游业成为西藏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行业扫描     
《证券导刊》2012,(30):55-56
8月1日,发改委一口气批复了包括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培育开发研究中心在内的8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与中药相关。而且这些项目大都为研究性质的实验室,对于中药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能起到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处人类“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青海,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人们向往这里天地时空的博大,雪山草地的壮丽,江河大湖的奔放,古刹梵钟的庄严,田园牧歌的静美。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正在开发的新貌。  相似文献   

16.
采访札记     
小知识: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占全国的1/8,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北临新疆、青海,东接四川,东南与  相似文献   

17.
《青海金融》2007,(4):29-32
青藏铁路的全面建成开通将带动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望形成青藏高原新的经济带,青海海西地区恰好位于这个经济带的核心位置,因而对促进改善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优化柴达木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或国际标准,对西部旅游资源作一次普遍摸底调查,对各旅游资源按“知名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可进入性、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旅游地旅游资源集聚程度旅游季节性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十项标准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真正搞清西部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为内外引资,对外宣传、对外销售、资金的投放计划打下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邵辉 《青海金融》2013,(2):34-37
本文依据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设计了青藏高原畜牧业循环经济区等三个循环经济区,在大区域层次上探索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了融入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并提出相关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我国在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海西州木里矿区永久冻层下钻获“可燃冰”,专家估计青藏高原可燃冰的储量约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90年,其中:青海海西州的储量约占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