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和风险传染日益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愈发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更加显著。文章选取四种代表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通过计算已实现半方差将其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区分由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带来的波动,进而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冲击方向和冲击规模下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主要由坏波动驱动,而极端状态下主要由好波动驱动;第二,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极端状态下风险溢出水平远高于正常状态;第三,方向性溢出在总波动、好坏波动上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且与国际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工业金属市场的好坏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强,外汇市场接收的溢出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防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风险溢出,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地缘经济割裂的背景下,国际股票市场的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和变数。为了深入探讨全球经济在资本市场是否呈现分化态势,文章采用ARMA-GJR-GARCH模型并结合广义Granger因果检验,对全球18个主要股票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测量信息溢出的传递方向和网络效率,旨在理解国际股票市场在当前环境下的联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地缘经济割裂的影响下,国际股票市场依然保持其特有的联动性。这种关联性呈现出传染性和依赖性两个维度,并且呈现多层面的特征。在均值溢出方面,亚洲股市对欧美股市的传染性较小,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在方差溢出方面,美国股市仍然是金融风险传播的源头,而中国A股市场逐渐成为亚洲信息溢出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地缘经济割裂并没有改变这些关联性的基本格局。对于整体市场联系而言,国际股市之间的均值溢出效率和方差溢出效率存在着动态波动。这种波动不仅表现为长期的均值依赖性和危机时期短期的方差传染性,还呈现出均值溢出效率和方差溢出效率的周期性波动。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国际股票市场在地缘经济割裂背景下的韧性,同时也凸显了全球经济在金融市场上仍然相互依赖的事实。这些经验发现为制定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Granger因果关系的概念,探讨了其内涵,并将其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经济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比较。进一步从统计学数字特征的角度,对均值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Granger因果检验、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从序列的平稳性角度,对平稳序列和非平稳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从函数形式的角度,对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从数据类型的角度,对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面板数据的Granger 因果检验进行了综述。在每种分类下,给出了定义、常用的检验模型,及其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文章最后对滞后阶数的选取、信息准则的选取、Granger因果关系与观测频率、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施步骤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TVP-VAR-DY模型考察了国际大宗商品与我国金融市场间的时变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静态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商品市场间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股票市场。(2)方向性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与极端风险事件关联性更高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我国商品和股票市场呈现更加显著的时变特征。(3)净溢出和净配对溢出效应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我国商品和股票市场属于风险的净传递者,且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商品、外汇、股票市场的净配对溢出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GARCH模型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我国金属期货市场的交叉影响及其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期铜市场风险最大,期锌次之,期铝市场风险小,而消化信息的能力期锌强,期铜次之,而期铝弱,并从三个不同角度证实了结论。在交叉影响上,目前我国金属期货市场中期铜对期铝和期锌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期铝和期锌仅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交叉影响不明显。在纵向冲击中,期铜当期波动强烈且持续时间长传导效应强,期铝当期波动小但持续时间长,期锌当期波动较强但持续时间短。在横向冲击中,期铜对期铝和期锌传导效应最大,当期分别达到0.8%和1.7%,期铝价格冲击对期铜和期锌的传导时间最长,持续达14期和12期,而期锌价格冲击对其他金属期货传导效应不明显且持续期短。研究还发现,不同种金属期货间的价格收益对价格波动的交叉影响,如果存在关系则为反向变化的关系。对于上述现象文章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FDI、对外贸易对中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部地区1993年至2007年年度样本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了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与对外贸易互为Granger原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在短期内与中部经济增长不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波动冲击表现出较大的正向效应,而FDI由于地区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小,同时方差分解也表明对外贸易在中部经济增长预测误差的方差贡献度中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7.
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主板市场是创业板市场波动的Granger原因,即主板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创业板的波动,反之则不存在,并以此对创业板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已进入弱相关阶段,本文通过使用ADF检验、ARCH效应检验、GARCH模型分析以及Granger检验对两者的波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都具有非正态分布的特性。其次,证券市场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效应波动,宏观经济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效应波动,并且GARCH(1,1)最适合描述宏观经济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效应波动,上证指数的预测与宏观经济的预测两者之间具有互相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于本国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资本和技术还取决于外国研发投入的假定,推导出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并以此构建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和地区层面检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同时从时间维度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的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进口贸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二者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国内研发投入不利于技术溢出,而对外开放对溢出产生积极影响。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且东部效应大于中、西部;研发投入对东部的技术溢出起积极作用,而中、西部正向影响不明显;东部地区由于过高的进口比重和进口渗透率导致对外开放对溢出呈现负效应,而中、西部通过对外开放从技术溢出获得较快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2008年-2010年期间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的以隔夜SHIBOR为标的的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隔夜利率互换市场和境内人民币隔夜利率互换市场的联动效应,通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二元BEKK-GARCH(1,1)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研究发现:境内外市场之间无明显的报酬溢出效应;仅3个月期境内外市场存在显著双向波动溢出,其他期限均表现为境内对境外的单向波动溢出;动态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期限境内外利率互换报价基本保持同向变化,但关系不稳定;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事件对相关系数的变化方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立VECM—GARCH—BEKK—T模型,分析了上海原油期货价格与WTI、布伦特两大国际基准油价格之间的传导效应、均值溢出效应、波动溢出效应、BEKK交叉效应以及杠杆效应。研究发现,上海、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三个市场存在显著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其中,上海原油期货上市重构了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两个市场的均衡关系、主导影响因素、影响期限以及波动溢出效应;上海原油期货与国际油价有机联动,对WTI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布伦特的影响,但WTI、布伦特对上海的影响依然占主导地位。此外,短期内,当期上海原油期货价格与历史WTI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波动联系显著为正,而与历史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显著为负。因此,需要在持续提高上海原油期货参与者数量、提高国际参与度和认可度、完善原油期货区间波段管理机制、提升原油期货交易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t of contag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East Asian equity markets since early 1990s and compares the ongoing crisis with earlier episodes. Using the forecast error variance decomposition from a vector autoregression, we derive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 indices over the rolling sub-sample windows. We show that there is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the East Asian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 indices over time. While the return spillover index reveals increased integration among the East Asian equity markets, the volatility spillover index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bursts during major market crises, including the East Asian crisis. The fact that both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 indices reached their respective peaks during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ttests to the severity of the current episode.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1997 crisis has changed the Korean market by focusing on price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from the US, Chinese, and Japanese markets. Using the exponential general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 (EGARCH) model, new information on stock prices originating in the US market was transmitted to the Korean market for all periods. The price spillover effect from the Japanese market to the Korean market became stronger from the crisis period. Asymmetry in the spillover effect on market volatility wa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Korean marke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14.
论文主要检验了人民币在岸市场(CNY)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CNH)以及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NDF)之间汇率波动性的动态相关关系。根据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将样本区间分为四段,采用日度数据,利用DCC-MVGARCH模型研究三个市场日汇率数据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三个市场相关程度不断增强,信息传递较快;2009年7月1日前CNY市场与CNH市场汇率波动率的相关系数较低且规律性不强;2009年7月2日至2010年7月19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不再升值,其相关系数接近于0;2010年7月20日至2011年6月27日汇率波动性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逐渐加大。2011年6月28日至2012年12月24日间汇率波动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说明人民币不同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程度加强,境内外市场融合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用向量自回归动态二元EGARCH模型,对中国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间的收益与波动,在金融危机前后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中国黄金不存在溢出效应,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对黄金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较之金融危机以前,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对黄金收益的波动溢出效应减弱,尤其是美元,危机前,黄金市场对来自美元和欧元外汇市场的信息冲击,存在显著"杠杆效应";危机期间,市场间"杠杆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6.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张菁 《南方经济》2021,40(12):80-92
文章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相似文献   

17.
张斯琪  王敬 《科技和产业》2014,14(8):176-180
对上证180指数、沪市融资、融券交易数据样本进行了研究,通过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建立沪市波动性、流动性与融资融券的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交易对沪市的波动性和流动性都具有正向影响,结合实证结论给出投资者在股市不同表现下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股市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面认识中国股市的国际地位对于揭示国际股市一体化联动中的传导机制,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应用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金砖国家和七国集团股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联动关系及其联动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在国际股市联动中的地位对传导关系的控制方式,定量分析出事件冲击下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1)国际股市收益率和波动率联动网络呈现出稳定的非线性联动关系网络结构,受其影响各国股市收益之间存在互惠性,而波动之间则存在传染性;(2)在收益率联动网络中,中国股市的作用和地位已与英国相当,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正逐渐由"从属地位"转向"中心地位";(3)在波动率联动网络中,中国股市是造成国际股市风险交叉影响的重要"桥梁"。综上而言,当前中国股市表现出"高风险低收益"的市场特征;(4)中国对国际股市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地缘特征",将网络中心国家股市的利好传递给地缘临近国家股市;(5)波动率联动网络中初始冲击强度较大的国家,往往是对中国股市持续大规模产生冲击的国家;(6)相比较国际股市调整波动冲击的时间而言,中国股市调整时间较短,这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致力于股市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hore spot market and offshore forward market for Chinese currency around the period of China's “8.11”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rket-oriented reforms implemented on August 11, 2015. We compare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markets before and after the “8.11” reform.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a remarkable change has occurred in both the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Before the reform,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exist from the offshore forward market to the onshore spot market. After the reform, however, we observe an obvious reverse in the directi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 effec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cross-market information flows, a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and a strengthening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fter the reform. We argue that the “8.11” reform serves as a milestone reflecting long-term underlying forces that increas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onshore market.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中国和美国大豆价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分析中美两国大豆市场动态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探索当面临由外部冲击所导致的上涨压力时,两个大豆市场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情况;之后运用VECH和TARCH模型分析中美大豆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和对称性问题。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中美大豆市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美国大豆市场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冲击要强于中国大豆市场对美国大豆市场的影响,且美国大豆市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要强于中国。其次,美国大豆价格的波动主要依靠上期自身波动的传导,而中国大豆价格波动更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美国大豆价格波动趋于收敛,而中国大豆价格波动趋于发散。再次,中美大豆市场的联合波动也主要受外部冲击影响,两个市场的整合机制较为脆弱。最后,中美大豆价格波动均体现出非对称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