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创新网络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内部培育出发达的区域创新网络来。只有培育出较为成熟的区域创新网络 ,高新区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潜力 ,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创新网络对高新区企业发展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北京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及其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就如何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高新技术园区内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先后已建立了 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数十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些开发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但我国的高新区与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是因为高新区内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没有建立。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网络对高新区的作用 ,区域创新网络组成 ,我国高新区内区域创新网络的现状和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框架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国际化视野进行创新政策、体制和创新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创新国际化已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据政策资源、区内资源、人力和金融优势,通过引进国际化海外人才、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融资建设和完善国际化政务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融中介是高新区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中介的类型进行了概括,然后着重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新区金融中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金融中介是高新区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中介的类型进行了概括,然后着重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新区金融中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破解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增长不均衡、不充分突出的困境,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序列型网络RAM模型和引力模型,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联系度两方面对39个西部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西部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使命,研究提出促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需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成长型国家高新区以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主要任务;发育型国家高新区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释放绿色创新潜能辐射带动邻近高新区;潜在型国家高新区则要敢于培育其独特的绿色创新文化,为成功对接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研究结论为西部国家高新区全面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兴产业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园区化特征。从高新区内要素的组织效应、企业的学习效应、产业的分工效应3个方面探讨了高新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新区对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具体是从要素孵化到企业的创业和创新,再到产业链和产业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研究国际高新区整体发展趋势及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张江高新区及上海城区发展的现实出发,以张江高新区的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区功能为切入点,分析其所处的阶段特征,提出通过对创新功能与产业功能、城区功能与产业功能、城区功能与创新功能之间的两两融合,形成连锁反应机制,最终形成三大功能连锁共融一体化模式,将张江高新区建成新型智能化中央商务区的理念,并进一步从升级投资环境、深化金融服务、完善商务配套及营造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新区建设是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推动高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驱动要素基础上,分别从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园区管理优化、产业价值提升四个角度,对高新区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了高新区发展定位的抉择模型,并充分结合天津市高新区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从现状和理论双重视角作出了天津市高新区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抉择,提出了形成开放创新模式、加大核心资源集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四大战略措施,希望对做好天津市高新区建设有所裨益,对我国其他省市同类高新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中介组织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新区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机结合的载体。科技中介组织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在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方面,发挥着"黏合剂"的作用,是联结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15.
福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时北京、苏州、西安3个高新区和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福州市高新区和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时福州高新区目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应走内涵型、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荷兰监视器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PCA/DEA)复合评价模型,对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集群集聚程度、区域间联系、行业组织作用、国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超效率值,正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的高端产业集群。最后从创新发展模式、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和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日,乌鲁木齐高新区分别与大庆高新区、上海浦东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平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乌鲁木齐高新区不仅与大庆高新区就中亚市场达成携手共同开发事项,为双方区内企业提供注册、边贸出口权申报、贸易通关及税收优惠等帮助,而且还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共同开拓中亚、西亚软件及技术服务市场,带动新疆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建设乌鲁木齐高新区新能软件园达成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各科研机构相互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今后,我们必须对我国高新区的设置和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促使高新区内外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效应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从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集群创新3个方面,针对我国53个高新区进行比较,提出改善区位布局、调整结构、加强制度建设等提高我国高新区网络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薇 《经济师》2015,(2):214+218
太原高新区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是山西省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招商引资工作是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但纵观目前的招商工作,存在着主导产业规划不明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扶持政策不完善,创新创业载体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不利于未来太原高新区经济健康成长,并影响着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文章结合工作实际,从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