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我国新一轮(大致从2010年7月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由于新一轮通胀是较长时期货币供应过多的结果,也包括产品成本增加积累的因素,还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因此,这次通胀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要将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各方面必须高度重视通胀问题;改变负利率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将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作为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本文在充分考察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紧缩效应、国际利率的影响以及价格扭曲效应为外部冲击所放大等典型化事实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VAR模型对外部冲击影响国内通胀进行了经验研究。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经济增长过快,调整要素价格抑制投资需求膨胀,以及提高汇率机制弹性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将是治理中国通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产出缺口、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经济结构因素变动、汇率的变化以及通胀预期造成的,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胀的一个基本力量,在货币供应量指标M2中,短期内只有"真实交易货币"能直接对物价起推动作用。结合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对中国治理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提出几点建议,主要是完善CPI体系、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压低房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庆  徐路 《经济师》2008,(2):29-30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文章认为经济偏热、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共同点燃了这轮物价上涨的引擎,并且分析出此轮通货膨胀只是结构性的,物价的全面上涨尚未到来,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立即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相搭配的方法防范全面通货膨胀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底以来,我国银行的流动性出现紧张状况。持续地回笼货币和外汇流入减弱,央行的数量型工具已具有实质性的政策的作用。市场出现通胀和通缩的争论,核心是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宏观意义;在工资上涨和收入分配改革的环境下须要密切关注。当前并没有必要提高贷款利率,但如果物价保持在高位,有必要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当前是推动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过剩下中国通胀的成因和传递介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下内外通胀因素不断叠加,从而激活了国内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并在偶发现象的诱导下迅速形成。它是通过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虚拟经济转换等介质传递到中国,再加上我国内部存在过度投资、过多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以及全民炒股形成的虚拟财富效应等原因,促进了物价连续上涨。解决我国通胀的具体措施是:完善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稳定利率阻止热钱流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下协调货币的发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内外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CPI走势分析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高通胀的情况,研究表明本轮通胀依然可以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内解释,但在货币数量论的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并修正物价和货币的理论值与度量值的差异带来的偏差。认为本轮通胀是货币因素和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非货币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进而用货币数量论分析了我国的通胀情况,并对未来通胀形势做出了判断,认为2009年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三大因素。模拟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三季度我国物价涨幅会小幅度回落,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好转,2011年三季度以后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通胀压力很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提高利率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检验——基于1994-2004年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葛兰杰因果方法对1994-2004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验结果显示:在独立性方面,利率不是货币数量的葛兰杰原因,说明考察期内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对外独立性,否定了钉住汇率制度是造成中国货币政策不独立的先验判断;在有效性方面,仅显示货币数量M0对物价有肯定的正向影响,货币数量M1和利率对产出及物价的影响力均不显著。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而不应归咎于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外部制约。因此,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策略应该是加速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而不是放弃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汇率管理方针。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动态的费雪货币数量说框架下,中国的货币交易量,由于货币化进程尚未完成而大于当年的GDP;因为自由度较低,中国货币供给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从中国1990年以来的物价走势以及CPI与P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之间的对比来看,由于货币超发而带来的物价上涨不存在.短期的角度,因为货币超发必须要反映到货币金融指标上,通过对当前利率、物价、汇率的综合分析,中国的货币超发也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王韧 《经济纵横》2012,(11):1-5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具有长期正相关性,而实物类资产货币化和金融类资产扩容可能延缓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使调控货币、通胀成为传统的政策手段,但在通货膨胀综合了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下降,而在货币供应存在信贷配给和双轨定价等制度性约束的情况下,总量意义的货币紧缩反而会提升金融成本并对短期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逻辑上看,高货币存量决定增量紧缩将成常态,只有消除制度约束,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价格变量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货币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方面的调控来影响一国经济,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目的。在西方主要有两大理论:一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机制,即政策实施和经济状况反向操作,经济过热则紧缩货币,通过缩减信贷规模和提高利率水平从而抑制过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积极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在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保持稳定而较快的增长。然而与之相随的是物价上涨、通胀压力显现和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防通胀,保增长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对资本项目下货币流动的严格管理制度,利率上升本身不会对人民币升值带来显著影响,也不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流入。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2013,(1):6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提出,虽然目前亚洲地区的通胀水平得到控制,但该地区的物价或将开始迅速攀升,特别是印度及东南亚国家。他表示,亚洲疲软的经济帮助抑制了通胀,但该地区的经济复苏迹象正逐渐增多。再加上过去的两年时间内,各国央行实施的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政策将令2013年物价进一步走高。谢国忠称:"央行的印钞举动将令市场流动性泛滥,所以预期通胀走高是合乎  相似文献   

15.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紧缩金融、财政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物价水平仍居高不下。学者们对经济紧缩条件下的物价上涨提出了各种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是引致物价上涨的新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收支顺差占用了大量的人民币款,并构成M。发行的主要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增长率的严重落差,导致非贸易部门供给不足。我们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目前通胀的原因在于体制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扭曲,而金融体制机能的扭曲则是其集中的表现;外贸与外资引进对通胀的影响只是一种现象上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物价稳定与房价:货币政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价格变化是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物价稳定与房价变动的关系,发现房价是物价变动的重要原因,而M1和贷款利率是房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通过进一步建立结构性VAR模型,我们发现房价受到贷款利率影响最大,而物价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大。针对房价与物价变动的三个场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1、房价过快增长,物价保持稳定。此时为了避免房价对未来物价的冲击,又不影响到当前物价的稳定,可以提高贷款利率,并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供给以对冲房价下跌对物价的不利影响,达到抑制房价而不影响物价的效果。2、房价和物价双双过快增长。此时,应调整贷款利率、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三管齐下加以治理。3、物价过快增长,而房价较为稳定。为了避免打压房价,可以不调整贷款利率、准备金率,仅控制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一季度,福建经济延续了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上升势头,开局良好,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物价上涨加快、出口增长放缓等问题仍较突出。随着"防通胀"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未来政策环境趋于紧缩,预计福建省全年经济运行将"先升后降":上半年延续前期上升势头,增长速度持续走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宏观调控紧缩政策陆续出台,并发挥效力,经济将在年中达到景气顶点;下半年总需求回落,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也同步减缓;全年GDP增长速度与去年持平或略低,总体仍保持高增长。  相似文献   

18.
<正> 利率是银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利率的杠杆作用无从发挥。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曾多次调整了存贷款利率。1988年9月1日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后,各种储蓄存款平均利率为7.11‰,较过去的6.15‰提高了15.6%。但是,储蓄存款的利率仍低于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仍为负数。因此,和物价不相匹配的低利率不仅起不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相反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低利率与投资嘭胀和消费膨胀: 首先,低的存款利率扩大了消费需求,阻碍了  相似文献   

19.
李全海 《经济师》2011,(11):69-70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助本国经济。但由于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殊性,其政策效应通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溢出到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国家,使得国际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全球大宗物品物价纷纷上扬,给羸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由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作为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最多受到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贷币信贷增长放缓,符合调控预期,但贷币供应量增速和信贷实际投放规模仍处于高水平;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小幅加快并刺激“热钱”流入。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热钱”异动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货币政策需适度向“控通胀、防风险”倾斜,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一是货币政策应中性略紧,控制货币信贷投放规模,适时适度加息。二是要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三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