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要飞     
《人力资源》2006,(3X):3-3
有调查数据表明:过去几年来,中国企业应用e—HR系统的成功率(或客户满意率)不足20%!很多e—HR项目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局面:要么用户不堪重负,项目无疾而终;要么用户不甘失败,咬牙坚持,最终演变成人服务于系统的悲剧;要么只用到系统的最基本功能,与最初目标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
HR是一个值得付出的职业,也是一个需要好人来担当的职业。做一个HR,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可能会成为“黑心企业”压榨、剥削更多劳动者的帮凶。所以,做HR需要一份责任,一份为员工谋求更大发展前景和更好就职环境的善良之心,一份懂得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寻求和谐、兼顾两者利益的良知之心。  相似文献   

3.
等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其实,若入人皆以别入的利益为行为的出发点,得到的也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入关系的均衡,从动态变化的观点看,它最终必定转变成“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最适宜于专门利已毫不顾入的”小人”们生长繁殖。因此,茅于试指出,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这种等价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等关系;(2)人们在基本权利上的对等关系;(3)在经济利益和…  相似文献   

4.
《企业研究》2003,(6):73-74
最近在与HR专业人士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的HR工作范围有限,甚至感叹;老板才是真正的HR,而我们只不过是人事专员而已;而有些企业的HR却如鱼得水,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企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他们的协助,我们不禁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像通用电器或者联想这么大的企业,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很小的,或者干脆就没有。在中国,事实上很多一线经理具有双重的胜任能力:不但耍确保部门业绩,同时也要做部门的“HR经理”,因为一些企业的HR部门并不负责招聘和甄选工作,而另一些小企业则根本没有HR部门;即便是有HR部门帮助一线经理作招聘和甄选的工作,在最终确定人选的时候,一线经理也必须参与到决策中来,可以说。很多一线经理同时也是HR经理。因此一线经理也必须提升自己的HR胜任力。  相似文献   

6.
关联企业避税与反避税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华人民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之规定,关联企业是指有下列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一)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二)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三)在利益上具有相同的其他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华 《中国质量》2009,(10):48-49,43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就是企业要对股东以外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它相关利益群体负一定的责任,即维护公司员工、客户利益以及对所在社区和社会环境负责。从全球视野看,企业社会责任(CSR)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法宝,据调查表明:84%的顾客对于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有更积极的印象:78%的顾客更愿意购买与自己关心的公益事业有关的企业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五个要求:(1)控制环境;(2)风险评价;(3)控制活动;(4)信息和沟通;(5)监督。笔者认为,目前县级企业强化内控管理存在以下障碍: 障碍之一:重视不足,控制环境差 1、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多数企业,把内控制度当作墙上装饰物,经营目标与内控措施脱离。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应…  相似文献   

9.
《中外管理》2013,(11):82-84
无数企业雄心万丈地启动了绩效管理,但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绩效管理几乎成了企业的雷区。原因何在?再也没有如绩效管理一样让人看不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一边是深信不疑的专家和HR们,另一边却鲜有成功案例。老板说,中国企业的文化就搞不了绩效管理,是HR们引错了路;HR们却说,是中国企业文化里的“老板”就搞不了绩效管理,他们带错了队。  相似文献   

10.
一、商品销售确认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商品销售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11.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能力有4个特点:(1)独特的专长,其竞争力对手难以模仿和追赶。也无法完全交易;(2)具有充分的客户价值,能够给公司顾客提供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利益和效用;(3)能够衍生出多种强势产品服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核心支持;(4)超出具体的产品与服务,不是企业某个部门具有的,  相似文献   

12.
一、收入的确认。《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当在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予以确认:(1)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本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些条件强调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从实质上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是否已转移,而不再是形式上的商品是否已经发出;强调企业实质上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而不再注重形式上是否已经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王卫兵 《活力》2008,(10):61-61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同属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具有许多共同点,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目标一致,树立和强化企业精神,用价值观来统一人们思想意识:对象相同,把人看做是企业主体,关心人、培养人、造就人,以人为本;内容相似,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强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着重谈一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看一眼.就知道贵刊不是那种给人刻板印象的学术期刊,可爱之处在于活学活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企业实践的理性缺乏洞开一片天地。时下,高端HR教学与企业HR实际工作往往出现“两层皮”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灌输后.很难融入现场工作;而研究型院校的HR研究成果又很难为企业所获,服务于实践。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突破观念滞后障碍是企业努力适应市场要求的关键所在。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尤其是国有老企业仍然习惯于用多年形成的思想方式和运营手段去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职工头脑中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传统观念仍然驻留,“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职工靠企业养,企业靠国家包”,“大锅饭”观念非常浓厚,“等靠要”思想严重。比如:搞市场预测缺乏信息和时间观念;搞生产缺乏质量和效率观念;搞经营缺乏资金效益观念;抓管理缺乏严字…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一些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不争的事实。假票子、假账表、假收益、假评估……让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原因何在?说穿了,会计活动虽然反映的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内容,但却体现了人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本质上会计活动是“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以我在IBM多年所见所闻,对企业的管理者们有几点经验之谈: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己的“性格”,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这不是一蹴而就凭空臆造的,是要考察企业方方面面的相关信息而后提炼的: ——依靠一个团队的智慧,而不迷信个人; ——要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HR和PR部门  相似文献   

18.
王凌峰 《人力资源》2004,(12):38-40
万物生长离不开营养,缺乏营养植物会枯萎甚至死亡;作为依赖知识体现自身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的特殊群体——HR从业者,营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Wayne教授曾通过对来自北美、拉美、亚太、欧洲等地区不同行业的7082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调查后认为:战略贡献、个人可信度、HR实施、业务知识、HR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HR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五个核心能力,战略贡献尤其被认为是HR部门对企业贡献的首要能力。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高效率组织研究中心主任Edward则认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是:追随者和领导者、受动者和主动者、行政官和战略家、控制者和经营伙伴、道德家和生意人、员工代言人和经理、实践者和咨询顾问。  相似文献   

19.
作为粮食流通体系链条的重要一环,粮食经纪人(俗称“粮贩子”)目前在我国已超过100万人;?对这个复杂的群体,人们是又爱叉限。有人说:没有他们,中国的粮食市场不会如此繁荣;也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眼里永远只有“利益”二字,  相似文献   

20.
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假定所建立起来的一般均衡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面前屡屡受挫,这势必要引起经济学家的深刻反思和探讨。而建立在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和决策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基础上的对策均衡体系,使经济学正在酝酿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 (1)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归位。从经济理性人到对策局中人,经济对策论强调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由结果论到过程论。从注重资源配置结果到更加重视利益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行为(策略)选择; (3)共同均衡。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利己,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