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土地细碎化造成的农业生产低效率,农村精壮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的断裂以及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等均需要发展农地规模经营,但是农地产权不明确、土地流转利益协调困难、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我国有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很好地克服了农地规模经营所遇到的困难,股份合作制度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可行选择,但是在进一步发展股份合作制时,需坚持因地制宜、各方主体准确定位、切实维护妇女土地权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农地农业经营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了目前我国在严格限制农地征用的过程中,出现土地被"过度征用"现象的深层原因,认为调整现有制度安排的不当,促进各项制度均衡协调,促使参与农地利益博弈的各方力量形成恰当的张力架构,是克服"悖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苗 《商》2014,(29):220-2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步伐和范围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定压抑和限制了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平衡不同用途管制之间的土地各方的利益关系,较好的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城镇的加速扩张导致了可耕土地的逐年减少,进而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明确了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出现根源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存在着试点县与非试点县出现两极化,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无法参加价格机制的形成,这导致了失地农民将来缺乏生活的切实保障.市场的最优发展是要求达到利益平衡,而平衡是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满足多方利益.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单方中介"的试行方式缺乏可行性,只有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通过"合作式中介"协调各方利益,使其彼此制约、彼此依赖、共同发展,促使土地流转政策的广泛推行.  相似文献   

6.
王贵军 《现代商业》2007,(18):93-94
财务会计中企业理论的思想它认为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机构。与该理论紧密相连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对增值概念的具体应用是增值表,它体觋了与企业增值有关的各方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在我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财务会计中企业理论的思想它认为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机构.与该理论紧密相连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对增值概念的具体应用是增值表,它体现了与企业增值有关的各方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在我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海 《财贸研究》2012,23(6):146-152
兼顾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的自由支配属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生存权保障功能,是当前学术界主张的农地入股的主流立法理念。但是,基于此立法理念进行的制度设计,既可能面临实施的困境和法理上的自相矛盾,也可能会导致入股者享有的农地增值收益权、融资担保权、征收补偿权和农地发展权严重受限或者受损。而将农地入股的立法理念更新为对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关怀并以此构建相关制度,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农地入股主流立法理念及其制度设计的缺陷,有化解农地入股中的一系列二元主义争议,而且还有充分的法理根据和现实依据,有利于实现农地入股合作社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恒科 《商业研究》2020,(4):139-145
现行法律和政策关于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农户享有完整收益权的规定,以维护农户土地利益和提升农地经营效率为目标。集体所有权的价值功能在于为集体成员提供平等的土地保障,但是,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使得农户分享土地利益代际代内不均等;集体不得参与家庭经营收益分配,加剧集体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家庭承包经营的低效率。从集体所有权的成员受益权能有效实现的视角出发,需要更新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确认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公平分享集体土地利益而行使的农地利益调节权,以及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共享集体公共服务利益而行使的必要收益权。  相似文献   

10.
一、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利益模型 (一)农地供给方利益模型 土地本身承载了多种功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利益主体的视野里,其承载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双重的,即为农民提供生存发展保障和财富增长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运行中,出现了土地"抛荒"、"过度征用"、"农民利益受损"等偏离制度预期的悖论现象,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土地职能的多重性、矛盾性、演进性,而根本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方进行博弈的结果.调整现有制度安排的不当并促进各项制度均衡协调,同时要从法律体系中寻找新方法界定土地产权,扩大农民对土地的控制,促使参与农地利益博弈的各方力量形成恰当的张力架构,才能够有效节省土地资源,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最终加快实现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矫鹏 《北方经贸》2010,(10):38-40
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农地价格与市地价格的关系被人为割裂,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混乱。农地转用中的各参与主体应该基于对农地转用增值收益的贡献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部分为基于农地真实收益的征地补偿,以及部分农地增值溢价;土地开发商应该分享的部分是正常产业利润,房地产物业业主应该分享的部分是正常产业利润和区位地租形成的地价部分;政府部门分享的部分是规费和税收。理顺农地与市地价格关系,才能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真正实现农地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土地权能分散、主体多元,导致农民土地流转受阻、农地征用利益流失,限制了土地财产价值的充分实现。合理界定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解除土地权利之间的不当约束,促进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公正性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城市化脚步逐渐加快,土地资源稀缺愈发严重。因此,农地征收问题逐渐成为行政法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该文通过描述农地征收现状,归纳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农民权益受损原因,最终提出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失地农民的现实境况: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承担相应的压力(一)失地农民为经济增长中的资本积累做出贡献土地资本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支撑,农地非农化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按照国土资源部的保守统计,从1987年到2008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通过征用变成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倍受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征地制度及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现状,揭示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各种尝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通过征用变成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倍受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征地制度及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现状,揭示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各种尝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地征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世界总是公平的,经济愈加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失地农民权利的侵害,而这亦得力于土地征收制度。从维护失地农民经济利益视角出发,在我国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面临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一,征地补偿标准有待完善;其二,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保障缺失。无保障则为权利,为更好完善失地农民的权益,需要在征收制度上着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发放方式。另外,确保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也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制度适应的视角下.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出现困难,因此应该相应改革或者改进现有的征地、户籍以及土地产权政策制度,确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利益不被侵害.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或即将失去土地而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补偿的根据在于对土地的所有权权利体系,即由所有权及其派生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但由于对土地所有权性质的误解及法律的错位规定,农民得到的实际补偿无论从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不仅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